描鸞刺鳳 巧奪天工 「錦綉中華」展溫州甌綉風采

◆「錦綉中華—中國傳統刺綉工藝及甌綉作品展」展廳一角。
◆「錦綉中華—中國傳統刺綉工藝及甌綉作品展」展廳一角。

◆在原作基礎上結合科技的動態版《北澗橋》。
◆在原作基礎上結合科技的動態版《北澗橋》。

◆甌綉工藝綉出的蝦栩栩如生。
◆甌綉工藝綉出的蝦栩栩如生。

◆運用在不同場景中的甌綉。
◆運用在不同場景中的甌綉。

◆鄒繩珠從事甌綉藝術相關工作40餘年。
◆鄒繩珠從事甌綉藝術相關工作40餘年。

◆《國運祥和》
◆《國運祥和》

◆《北澗橋》
◆《北澗橋》

◆《江心孤嶼圖》
◆《江心孤嶼圖》

  刺綉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承載着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錦綉中華—中國傳統刺綉工藝及甌綉作品展」正在理大開展,這是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中華文化節第二波活動,以中國傳統刺綉工藝文化為主題,並舉辦講座、工作坊及展覽導賞等,弘揚中華文化及傳統手工藝的魅力。是次展覽由理大主辦,邀得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藝美術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鄒繩珠女士主持兩場藝術家講座、多場中華傅统剌綉技藝工作坊及展覽導賞,傳授匠心獨運的甌綉工藝,活動直至4月23日。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小凡 部分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中國十大名綉之一的甌綉是浙江溫州的地方傳統藝術,由中國傳統刺綉發展而來。甌綉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錦衣,興盛於明清時期,當時多用於廟宇中的刺綉花紋。浙江溫州古稱「東甌」,歷來蠶桑和絲綢業發展興盛,造就了甌綉工藝的發展。甌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具工藝、民俗和經濟價值。

  「錦綉中華—中國傳統刺綉工藝及甌綉作品展」旨在讓參加者細味傳統刺綉工藝文化的魅力,體驗工藝背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提升個人的感受力、洞察力、審美及創造力。

  《國運祥和》:創新技法現青銅魅力

  以承載千年歷史的甌綉藝術來再現古代青銅文化的創新作品,能體現深厚的歷史文化和青銅器特有的凝重魅力。以原創的錯針法,還原青銅禮器的斑駁氧化層肌理、華美奇異的紋飾。遠看氣勢宏偉,近看嚴謹端莊。

  鄒繩珠說,在刺綉界,新穎題材往往會引來無數仿作,但她的這件推出數十年,堪稱獨一無二,至今沒有仿品,這一切全仰賴於原創技法。作品中的青銅器上方下圓,代表天地,器身12隻動物,對應於12地支,呼應「國運祥和」的主題。

  《北澗橋》:非遺與非遺的碰撞

  甌綉作品《北澗橋》是今次展覽中的一件吸睛之作,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世界最美廊橋」的泰順廊橋—北澗橋為靈感。以稀針、接針法綉出輕靈流動的溪水、曲折通幽的小徑、

  淳樸的村舍,構成一幅迷人風景綉品,以喚起大眾對文化古蹟和傳統文脈的珍視。鄒繩珠女士表示,將此作帶來香港展出,有着自己的一層心意:「泰順廊橋本身是溫州有代表性的非遺,而我以另一件非遺——甌綉來演繹它,是對溫州傳統文化的最好表現。」

  泰順廊橋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遺名錄。它有着獨特的製造技藝——「編樑木拱橋營造技藝」巧妙地利用力學原理,整座橋身不用一顆釘子而聞名於世。由於結構巧妙而特殊,在世界橋樑史上具有顯著地位。

  《江心孤嶼圖》:雙面刺綉還原記憶場景

  鄒繩珠介紹,該幅作品中的場景是自己1984年左右每日通勤的必經之路,也是溫州的代表性景點——江心嶼。鄒繩珠使用細絲色彩的絲線進行創作,運用雙面綉刺綉手法,選用傳統亂針、斷針等針法,綉出塔外煙樹葱蘢、阡陌縱橫、居宇參差的風光。如今的江心嶼附近,不少高樓大廈平地而起,而這幅刺綉作品卻還原了它原先的自然風光,很有紀念意義。正如展覽前言所寫的:「剌綉以針為筆,記載了歲月的痕跡,見證了風雲的變遷,述說了民族的故事,代表了時代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