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普對照不簡單 死板記憶鬧笑話
我們學習一種新語言,總是習慣性地把那種語言翻譯成自己的母語進行理解。就好像我們學習英語的時候,每記一個英語單詞就會註明它的中文意思,然後不斷地複習、練習。要求自己看到單詞就說出中文意思,或看到中文意思要說出單詞,這就是簡單的一一對應的關係。我們以粵語為母語的同學,在學習普通話的時候也會套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有時候的確不錯,但當你深入學習之後,你就會發現並不是萬試萬靈的。下面就先跟大家聊聊那些「一一不對應」的情況。
通過句子學習更準確
相信很多普通話老師教初入門的學生時,經常會聽到學生說:老師,我不「懂」說普通話。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把粵語的「識」一一對應為普通話的「懂」。粵語的「識」的確有時候是可以譯為普通話的「懂」。比如,你教完孩子做題,你問他:你識唔識啊?普通話可以說成:你懂不懂啊?但這個「懂」不可以套用在所有情況。如果這個時候沒有及時地糾正,你很快就會發現,有些已經有一定普通話能力的學生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他會說,我不「懂」做飯,我不「懂」唱歌,我不「懂」做家務⋯⋯這就是作為老師一定要給學生講明白的。粵語的「識」要正確地譯成普通話,不能死板地一一對應為「懂」,要看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是「我唔識佢」要譯成「認識」;「我唔識講普通話。」要譯成「會」。所以我們要跟學生強調的是,要通過句子來進行學習,這樣才能更準確理解詞彙的意思。而不能簡單機械地死記詞彙的一一對應,這樣是一定會鬧笑話的。
「窩心」意思相反 「貼心」變受委屈
接下來跟大家談另一種現象:同詞異意,甚至意思相反。我們聊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同詞意思相反。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個詞語:「窩心。」香港很多廣告會用到這個詞,特別想營造一種溫馨氣氛或是標榜商家服務特別好的時候。有一次我的課堂上,有一位學生高興地說:「那個五星級酒店為我提供了窩心的服務,讓我非常滿意。」於是,我很煞風景地打開《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指着「窩心」的解釋讓他看,上面寫着:因受到委屈或侮辱後不能表白或發洩而心中苦悶。學生詫異地瞪大眼睛說:「老師,這差別也太大了吧!」這時我就告訴他,在這個句子中不能用「窩心」,而應該用「貼心」。
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我覺得責任主要在老師。如果讓學生在生活中慢慢使用到這些詞鬧了笑話,才發現自己用錯,無疑是大海撈針。如果他一直沒有用到這個詞,或者沒有人糾正他,他就一直不會知道自己用錯了。所以我覺得老師們應該把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個案搜集起來,主動教授給學生。這樣才能讓更多學生學好學精,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模仿語音上。
最後想跟大家總結的是,不要小看粵普對照,以為只要背一背就可以了,想要完全準確表達,還是要活學活用,用心去體會的。
◆ 俞申蕊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