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須做好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排頭兵


  陳國基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亦列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今年的首要工作任務。特區政府日前舉辦學習貫徹2024年全國兩會精神座談會,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鄭雁雄主任在分享中提出,要把握好發展新質生產力香港擔當。隨着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我們必須勇於擔當、搶抓機遇,做好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排頭兵。

  三方面發展新質生產力

  對於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習主席強調,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習主席的講話為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指引,我想從以下三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第一,強化香港國際人才樞紐地位,吸引全球優秀人才為我所用。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面對世界各地的「人才爭奪戰」越趨激烈,本屆特區政府對引進多元人才非常重視,在我統籌下全力落實「搶人才、留人才」的新策略,增強香港的競爭力。

  由前年年底起,特區政府推行一系列主動積極招攬人才的措施,豐富包括金融、創科在內不同行業的人才庫,促進香港經濟多元化發展。除了就現行多項人才入境計劃「拆牆鬆綁」之外,我們亦新增「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計劃」)以吸納高收入人才和世界百強大學畢業生。

  各項人才入境計劃推行至今,反應一直十分熱烈,截至今年3月底已收到超過27萬宗申請,批出近17萬宗。當中,「高才通計劃」接獲近8萬宗申請,批出超過6萬宗;而根據特區政府早前調查所得,已抵港的高才正陸續投身於金融服務、創新及資訊科技、商貿等行業,並以從事管理和專業工作居多,成為新質生產力一分子。

  除了「搶人才」外,我們亦全力「留人才」。為了留住各地人才在香港長遠發展,我們去年10月底成立實體的「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為人才提供一站式支援,協助他們落地生根、盡展所長。

  建設國際教育樞紐

  第二,依託現有高校資源建設國際教育樞紐,為國家培育科技產業發展人才。香港基礎科研實力雄厚,擁有五所位列全球百強的大學、數以千計的世界級學者、數以萬計的研發人員,以及非常豐富的國際科研合作經驗,可以為國家培養科研人才方面作出貢獻。

  特區政府正全力發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既培育多元人才、增強香港發展動能,亦推動民心相通,貢獻國家建設。我們一方面持續推動香港與內地高等教育協同發展,包括落實多個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的辦學項目,將香港的優勢教育品牌和一流教育資源引進大灣區,發揮特區所長、國家所需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們大力支持本地專上院校擴容提質,吸引更多海內外學生來港升學,措施包括增加「一帶一路獎學金」名額,以及自2024至25學年起將特區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非本地生限額提升一倍至百分之四十。

  同時,特區政府致力為香港以至國家的發展培育更多掌握應用技能和各項技術的專才。我們積極推動與內地的職專教育合作,包括研究兩地相互承認副學位程度學歷,推廣職專學生出路,為香港、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國家發展培育高質素的應用型人才。此外,香港都會大學成為本港首間應用科學大學,讓有志在專業技術界發展的青年能夠一展所長。

  第三,深化粵港澳大灣區科研合作,推動研發成果轉化。香港在基礎科研優勢明顯,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產業鏈、供應鏈完善,兩地科研合作將產生巨大的聚合能量。

  粵港雙方早在2004年推出粵港科技合作資助計劃,加強兩地大學、研究機構和科技企業的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計劃多年來已支持380個項目,撥款超過10億港元。此外,廣東省在2019年開放多個重大科技專項,至今已批出4.5億元人民幣的資金過境,支持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研發或建立實驗室,成果豐盛。

  河套合作區正全速推進

  此外,深港雙方正全速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發展,推動合作區在「一國兩制」下發揮「一區兩園」的優勢,爭取試行專屬跨境政策,確保包括人流等要素暢通流動,實現創科深度合作的橋頭堡。香港園區的第一期規劃已初步完成,涵蓋生命健康科技、產學研等片區,並提供人才住宿、商業和相關附屬設施,而首三座大樓將於今年年底陸續落成。我們充滿信心,合作區的建設將為香港以至粵港澳大灣區構建更完善的創科生態圈,並吸引更多國際頂尖科技人才匯聚其中。

  國家賦予粵港澳大灣區「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戰略定位。香港作為大灣區一員,定必繼續發揮自身所長,在國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充分擔當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排頭兵,為國家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作出新貢獻。

  (小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