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企業出海需求迎來井噴\智本社社長 清 和

  圖:中國企業將工廠遷移到海外以獲取穩定的外貿訂單。圖為長城汽車旗下電動汽車品牌歐拉好貓在泰國羅勇新能源汽車製造基地下線。
  圖:中國企業將工廠遷移到海外以獲取穩定的外貿訂單。圖為長城汽車旗下電動汽車品牌歐拉好貓在泰國羅勇新能源汽車製造基地下線。

  近年「企業出海」賽道突然爆火,製造企業、遊戲公司、互聯網公司紛紛向外闖,媒體機構與中介公司則為企業出海探路,提供境外投資考察服務。顯然,企業出海的焦慮與需求正在井噴,甚至有人喊出「不出海,就出局」的口號。

  在筆者看來,企業出海主要有兩大動因:

  一是中國經濟正在告別高增長,增量時代逐步轉化為存量時代,內卷壓力愈來愈大。中國為世界提供了30%多的產能,但只貢獻了14%的消費。在國內需求不足和外貿條件緊縮的背景下,大量的產能需要出海。

  二是受中美關係轉向、美對華加徵關稅、國際貿易條件緊縮的影響,中國企業將工廠遷移到海外以獲取穩定的外貿訂單。近些年,拜登政府推行友岸生產、近岸生產和供應鏈多元化,有意引導產業轉移到印太地區和北美。一些大型跨國公司要求供應商必須在海外建立一個備選工廠。

  日本經驗值得借鑒

  從主動策略的角度來講,只有將部分產能轉移到海外,才能保持穩定的貿易關係,並從中獲取訂單和先進技術,一些國有企業也在悄悄地布局海外。如今,中國企業正面臨一次前所未有的出海機遇和挑戰。產業出海相當於在無人區裏探索,需要直面國際競爭的挑戰,適應投資國的營商環境、勞工關係、產業政策、法律規則和信貸市場。

  當然,中國企業也可借鑒日本企業的出海經驗。歷史上,日本企業有幾次成功的出海經歷。70年代,日本遭遇石油危機,日本企業將化工、鋼鐵等高耗能產業轉移到新興國家。80年代,日美貿易摩擦加劇,日本汽車企業將部分產能轉移到北美。90年代之後,日本陷入漫長的大衰退,國內需求不足,日本企業紛紛走向海外,向新興國家轉移過剩產能,同時進入歐美市場「與狼共舞」。這也促使日本產業結構持續轉型升級。

  如今,日本大型製造業企業基本上是跨國公司,日本上市公司40%營業收入來自海外市場,市值前十大上市公司70%營收來自海外市場。日本大型企業的全球化產業鏈整合能力極強,善於整合歐美技術、日本資本、中國及新興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和土地資源,同時實現全球化、多幣種風險對沖。

  通常,大型企業最先感受到一個經濟體增長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天花板,他們選擇率先求變,向海外市場拓展空間,把產能轉移到新興經濟體,尋求成熟經濟體予以對沖。美的、聯想、海爾、吉利等大型製造企業是最早出海的一批企業,他們早在2008年前後就開始在新興國家投資。近些年,大型企業出海的動力愈來愈強,從製造業逐步擴大到零售業、軟件及互聯網產業。

  中國企業出海具備兩大利器:一是極強的產業鏈整合能力;二是發達的消費類應用。製造業企業出海和消費類互聯網企業出海的優勢比較大。軟件與互聯網企業出海,有面向新興國家,也有面向歐美國家。比如,拼多多的跨境電商平台Temu迅速擴張,推動中國很多小企業出海,將商品賣向美國市場。騰訊的微信、支付等應用大規模滲透到亞洲市場。目前騰訊旗下海外遊戲收入佔遊戲總收入比重已達到30%左右。

  製造業企業出海的目的主要是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等亞洲新興國家,以及北美的墨西哥。這些國家受益於中美關係轉向的巨大紅利,近些年發展勢頭強勁。越南最大的出口國是美國,最大的進口國是中國。不少東南亞企業,包括一些中資背景的企業,大量從中國進口原材料和零配件,在當地加工組裝後出口到歐美國家。

  不過,上述國家都不是成熟的經濟體,產業網絡不健全。越南的紡織服裝產業鏈、電子產業鏈比較完整,遷往越南的中國企業以這兩大產業為主,但是重工業落後,還無法生成汽車、起重機、機床等。墨西哥的汽車產業鏈比較健全,一些中國汽車企業以及零配件企業已布局墨西哥。

  所以,企業出海需要實地考察,認真分析營商環境、產業發展狀況、政策配套、基礎設施、土地租金、工人工資、工人效率以及稅收成本。

  一位已將產業轉移到越南胡志明市的服裝工廠主算了一筆賬:胡志明市的服裝廠工人工資大約是中國深圳的50%,但勞動效率也只有50%。二者相抵,胡志明市的勞動成本沒有優勢。此外,胡志明市的土地價格也跟深圳差不多。但這位工廠主還是決定將產業轉移到胡志明,原因有三:一是美國採購商削減了對深圳工廠的訂單量,工廠遷移到越南後,訂單量明顯增加;二是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後,越南的關稅比中國更低;三是越南的工人效率還有提升空間。

  有助規避政治風險

  美國政府正在密切關注中國企業出海形勢,他們擔心中國產能湧向全球,加劇當地企業競爭。特朗普早些時候放話,如果今年當選,他將對中國企業在墨西哥生產的汽車徵收100%的關稅,讓中方「無法在美國銷售這些汽車」。

  墨西哥是美國為數不多的近岸生產的貿易夥伴。根據《美墨加協定》的要求,在美國銷售的汽車至少要有75%的汽車零部件來自北美地區,還要求汽車的鋼鋁材料中有70%也要來自北美地區。中國企業只能通過墨西哥進入美國市場,目前中國不少汽車零配件供應商已在墨西哥投產,並將產能輸送給美國的特斯拉工廠。

  墨西哥在中美之間承擔着橋樑作用,該國工廠大量向中國進口,加工組裝後將產品出口到美國。根據聯合國的商品貿易統計數據,中國在墨西哥商品進口中所佔的比例,從2011年的14.9%上升到了2022年的19.6%。但是,中國對墨西哥國內消費總附加值的貢獻僅為3%,說明中國向墨西哥提供的產品大部分用於再出口,而墨西哥最大的出口對象就是美國。

  中國在墨西哥投資要比亞洲新興國家更加敏感。很多中資企業選擇低調行事,並在海外註冊公司後再投資墨西哥。據墨西哥經濟秘書處統計,從2018年到2023年,中國在墨西哥的外國直接投資(FDI)金額為23億美元。根據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恩里克·杜塞爾─彼得斯(Enrique Dussel-Peters)的計算,如果追溯投資的原始來源,這個數字應約為100億美元。

  除此之外,中國軟件和互聯網平台出海還可能引起美國的警惕。據外媒報道,美國將出手打擊跨境電商平台Temu和Shein。按照美國的法律,從國外直接郵寄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包裹毋須繳納關稅。近年來,Temu和Shein平台上的很多包裹都是通過這種方式進入美國,美國國土安全部計劃加大該類包裹的審查力度。

  今年是美國大選年,共和黨和民主黨都將在中美貿易問題上做「文章」。筆者預計,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量子計算都存在被技術制裁的風險,消費類互聯網應用和跨境電商亦將成為重點關注領域。不過,大部分出海的產業都不會遇到美國的「圍追堵截」。

  全球產業鏈再重組

  中國企業出海有被動的因素,但更應積極看待和應對。當前處於全球貿易版圖大變局時期,過去的全球化秩序遭受挑戰,新的秩序正在形成,中國企業需要參與到新的秩序構建和新的產業鏈分工之中。

  當今世界的貿易,70%是中間品,30%是製成品,大多數商品不是由一個國家來完成,而是需要許多國家、許多企業一起來完成。

  出海不等於出口,出口是商品出口,出海是產業出海,企業家去海外投資與生產,需要僱用當地的工人,在他國貸款融資,可能在另一個國家銷售和提供服務。

  中國企業出海以新的方式融入全球產業鏈中,整合其他國家的資本、勞動力、土地、信息、技術等資源,實現全球化經營。日本產業出海的一個成功經驗是,通過全球產業鏈整合把產品性價比做到極致,同時實現多經濟體、多幣種的風險對沖。

  中國企業出海可能是全球產業鏈的一次重組。對中國企業來說,這是機遇也是挑戰。這次產業出海無疑將推動中國一批企業走向國際。中國企業需要把握市場先機,遵守當地法律,尊重國際規則,適應本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