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館】軟弱的代價──甲午慘敗
王正亮
先談日本地點,其為位於中國的東面的島國,故盡收甲乙木的紫氣。當水生木,自強不息;當火剋金會打絕乙木,就變得殘忍,乙木化進甲木,野心膨脹,而己土則弱化了清末的中國!
故1894年甲午歲,午中丁己土,己弱化被來自東面的島國日本剋合,甲己合,即中土被欺負,而當時壬水元運,日本處於自強不息的階段。
相比下,中國滿清政府懦弱不堪,導致1895年乙未歲慘敗。
壬丁見乙木成﹔
乙木局對中土的地方進行殘忍的屠殺及迫使清廷接受不平等條約。
緣起1894年春,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以「除暴安良」和「逐滅夷倭」為口號。起義很快席捲了朝鮮南部很多地區,朝鮮政府無力鎮壓,便向清政府求援。清派直隸提督葉志超等率兵2,500人赴朝助剿。日本伺機而動,決定出兵朝鮮,趁機挑起中日衝突以發動侵略戰爭。朝鮮東學黨起義被鎮壓後,清政府照會日本,建議中日兩國同時撤兵。日本拒不撤兵,蓄意擴大事態。面對日本的挑釁,清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主戰和主和兩派意見。以光緒帝為首的帝派力主加強戰備,以武力遏制日本的擴張,但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李鴻章手上,他們對日避戰求和。日本重兵壓境,駐朝清兵多次請添援軍,李鴻章不予理會,反而把解決中日爭端的希望寄託在國際列強的調停上,但西方列強對日本發動戰爭均持默許和支持的態度。
7月底,清援軍途經豐島海南時,突遭日艦襲擊,清軍官兵死傷慘重,日不宣而戰,正式挑起侵華戰爭。
10月,日軍偷渡鴨綠江成功,九連城、安東等相繼失守,日軍進逼遼陽。與此同時,日軍另一支軍隊由遼東半島的花園口登陸,南犯金州。徐邦道率部分清軍與日在金州激戰,因寡不敵眾,後援不濟而退守旅順,另一清軍將領趙懷業不戰而逃,棄守大連。11月17日,日軍進攻旅順,只有徐邦道一部奮勇迎敵,孤立無援,旅順失守。22日,日軍進入旅順,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歷時4天,殺害2萬多人,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旅順失守後,清政府多次派人向日本求和,日軍不予理會,將進攻重點轉向北洋艦隊基地威海衛。當時北洋艦隊實力尚存,可與日軍一戰,但李鴻章嚴禁其出擊,造成了被動挨打的局面。威海一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提督丁汝昌拒降自殺,定遠管帶劉步蟾亦自殺殉國。1895年初,日軍戰略重點轉向遼東半島,遼東半島淪陷。3月,清政府派李鴻章赴日議和。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屈服於日本的壓力,與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