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人網事】微短劇的藍海與責任

  狸美美

  看到個新聞,有點感慨。講的是「網絡微短劇」異軍突起,成了新的風口。「微短劇」,也稱「小程序劇」,顧名思義,它比以往所有形式的劇集都還要短,每集只有1至2分鐘,每套劇100集左右,盈利模式上完全摒棄了平台採購再廣告分賬的傳統體系,轉而採用依託小程序的用戶付費觀看的吸金模式。

  據媒體報稱,去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為374億元,同比增長268%,預計今年的市場規模將超過500億元。500億是什麼概念?去年一整年,中國電影的總票房也才549億元。據說如今的橫店已經變成了「豎店」,因為微短劇都是配合滑手機而採用豎屏拍攝,影視城裏微短劇攝組的聲勢已超過傳統影視。

  體量龐大,增速驚人,但流量數據有多神話,背後隱藏的信息就有多令人擔憂。

  盈利不靠廣告純靠付費,就意味着內容要足夠「過硬」,但這裏的過硬並不是指內容質量的優秀,而是指內容產生的黏性要足夠強,俗稱「成癮」。而「投其所好」自然是最重要的成癮密碼。

  那麼,這個「好」是什麼?「其」又是誰?

  同樣是拜付費觀看的全新盈利模式所賜,微短劇的內容製作方第一次繞過了作為中間商的視頻平台監管和以中產和都市為主流的平台品味選擇,直接面對了受眾的「原始喜好」。於是,一個以往被忽略了的下沉市場的真正需求被呈現了出來——

  與其它類型的劇集相比,微短劇從形式到內容上的特點都非常明顯:比短視頻還要短,耐心只有1分鐘。劇情十分簡單、人物非常臉譜、反轉多如牛毛、「閒筆」一秒都不能有。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反日常,「一夜暴富」、「男女瑪麗蘇」、「逆襲開掛」、「天外救星」、「黑吃黑」、「復仇反殺」等主題最受歡迎。極盡的短、快、爽,主打一個不費腦又上頭,以獲得比普通短視頻更快速翻枱的多巴胺。

  看似「沙雕」,實則是加大劑量的忘憂解。而為這些「重藥」付費的,正是以學生、鄉鎮青年以及農民工階層為主體的三線以下城市的下沉市場。他們的生活更壓抑,精神更苦悶,上升更困難,自身條件限制下,他們也更難自我救贖。而微短劇,正是一個更簡單粗暴地可以去釋放委屈和情緒的途徑,尤其是那些反日常的內容,正是他們最想要、生活中不太可能實現的。

  500億市場,不止是黃金遍地的新賽道,更是一個階層尤其是青年的殘酷青春物語。

  而這時,作為社會也好、資本也好,其實都應該肩負起一些責任,盡可能地生產優質內容以帶動、指引、托舉起這些年輕人,為他們帶來希望。而不是為了逐利,一味迎合乃至放大那些無聊更會反噬的東西,讓他們沉迷、沉淪以致最終淹沒在無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