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時適應/林正財:改變700多萬人習慣 至少一兩年
政府在全港14個地點推行垃圾收費「先行先試」計劃,行政會議成員、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表示,推行垃圾收費涉及改變700多萬人的生活習慣,很難一步到位,相信最少需要一至兩年時間,才能改變市民處理垃圾的習慣。政府會透過「先行先試」計劃收集意見,不排除未來會按需要,調整指定垃圾袋的設計。
收集試行意見 再調整執行細節
林正財表示,政府除了在試點處所派發指定垃圾袋及標籤外,亦會觀察計劃實施情況,了解對市民生活習慣的改變,政府收集意見後會作出調整,指定袋的大小、執行細節等有需要都可以調整。他又指「民生無小事」,認為試行計劃能夠理解市民需求,重申垃圾收費並非為增加政府收入,主要是希望源頭減廢、增加回收、改變市民丟垃圾的習慣等。
林正財說,世界很多城市實施垃圾收費都很難做到一步到位,要改變市民棄置垃圾的習慣,是移風易俗的過程,挑戰很大。「我們要咬緊牙關,先起步,不要想着一下子就做到一百分,可能做到六、七十分,至少用一兩年時間讓市民習慣及不斷進步。」他並說,「垃圾收費實施當日肯定會出現甩漏,現實上需要一個過程,在開頭幾個月,大部分市民覺得有改變生活習慣、減少棄置垃圾,多做回收,我覺得已經合格。」
議員:做好減廢要有完整回收鏈
經民聯立法會議員盧偉國表示,垃圾收費的初心並不是透過市民購買指定垃圾袋,以收費形式處理垃圾,而是鼓勵源頭減廢,達至用者自付,但現時來看,市民在減廢後,有可能面對管理費增加,與計劃的初心有出入。
盧偉國認為,垃圾收費很多配套現時都未準備好,單靠現有「綠在區區」及回收桶,並不足夠,而且不能夠單靠透過推行收費計劃、令市民覺得「肉痛」,就自動自覺做好減廢,而是應要有完整回收鏈。他指出,「先行先試」計劃收到的垃圾,最終都是運往堆填區,他希望政府考慮在首座能夠轉廢為能的焚化發電設施啟動時,才推動垃圾收費。
飲食界立法會議員張宇人表示,有信心政府會觀察「先行先試」的成效,再決定日後如何推行。垃圾收費延至8月推行,他不認為全港食肆屆時能應付實行計劃後增加的開支,希望政府做好宣傳教育,同時減低各界為應付垃圾收費所增加的負擔。
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表示,據該會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兩成受訪者曾到過「綠在區區」,很多市民不清楚廚餘機如何運用,居民會用街市「背心袋」裝垃圾,若計劃實行後要購買指定垃圾袋,與政府過往宣傳毋須用膠袋的說法有出入,希望當局作更多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