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鎮館之寶」編鐘

  圖: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文物。
  圖: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文物。

  每逢節假日,坐落武漢東湖之濱的湖北省博物館都是熱門「打卡地」。作為荊楚文化的淵藪殿堂,這裏有國家一級文物1095件/套,其中,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曾侯乙編鐘都是這裏有名的「鎮館之寶」。

  1965年,越王勾踐劍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其製作精美,歷經2500餘年仍紋飾清晰,毫無銹蝕,出鞘時寒光閃閃。劍首向外翻捲呈圓盤形,內鑄十一道精細的同心圓,劍身滿飾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紋,在劍身正面靠近劍格處還寫有兩行鳥篆銘文,分別是「越王鳩淺自作用劍」,經專家考證,鳩淺就是勾踐,八字銘文表明了劍的身份和地位。

  曾侯乙編鐘則是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由65件青銅編鐘組成,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整個曾侯乙編鐘及鐘架總重量接近五噸,是中國出土的最大的青銅編鐘樂器。這組龐大的編鐘,由六個銅立人及支柱承重,既有藝術感,也具有很強穩定性。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12月,為慶祝中英有關香港聯合聲明的簽署,曾侯乙墓文物第一次在境外展出;1997年7月1日,編鐘複製件還應邀參加了香港回歸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