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聞風喪膽的《綠袖子》
王煒東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訓輔主任
約二十年前接過一個「勁」班做班主任,暑假後他們養成了壞習慣,不聽課堂指示。有些在抽屜看書,有些在書上亂畫,有些半個身轉到後座,跟同學暢談起來,就是不能安坐和學習。當年幼嫩的我指示不清且活動設計失誤,應負最大責任,可說自討苦吃。
最近接教一班英文精進班,協助學生提升英文水平。首節碰面見他們垂頭喪氣,就先關心一下。學生支吾良久,終於講出原因。原來他們認為自己成績差,才被老師邀請入組。於是我查閱班組資料,包括他們的英文評估成績,分數的確剛好合格。我告訴他們:「就是因為你們用心學習,有能力取得更佳成績,老師才邀請你們加入增潤班,希望把你們的英文成績推高至貼近中數水平,讓你在中學選校中有更多選擇。」然後再加幾錢肉緊鼓勵,學生很快士氣高昂。
有育兒理論鼓勵教養者對孩子要有合理的高期望,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心理學也有類似說法,指人類會實現別人所給的標籤。傳聞有個實驗:一個紙箱放點跳蚤,再在盒頂鋪上膠膜。之後就算把膠膜挪開,跳蚤也會因為相信自己不可能跳出紙盒,而不發力超越原本膠膜的界線。人的智慧比跳蚤周密,標籤同樣都會為孩子設限。
回到廿年前的那一班,當年有個整天「扮大佬」的男生帶頭不參與課堂,有次他終於肯合作,我說:「不開名,但我好感激你合作。」或者是不開名保住其面子,又或者對他來說合作比「乖」順耳,事情很快回到正軌。學界有首令人聞風喪膽的「名曲」《綠袖子》,皆因學生應試操練及等候時間聽了無數次,不少學生聽到首歌會精神緊繃或不安感覺,這亦是標籤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