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協議做足 仍難監管約束

  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對於數字人的主要需求,來自直播、視頻製作等娛樂產業以及醫療、教育、金融保險等行業。湯曉鷗年會視頻登上微博熱搜後,欒青團隊接到企業客戶和個人類似親人「數字分身」的訴求更多了。「商湯對於『逝者數字人』持觀望態度,並沒有非常積極地去推進。」欒青坦言,用AI「復活」逝者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倫理道德問題。

  「在推廣和應用數字人技術時,必須建立嚴格的倫理準則和監管機制,包括使用範圍、保護個人隱私、尊重死者和家屬的意願等等。」此前,在中國信通院研究機構牽頭下,商湯等多家AI公司共同制定了「可信虛擬人生成內容管理系統技術要求」的標準,其中最關鍵的一步,便是「需要得到家人或者被當事人授權」。

  目前尚未有行業標準

  對此,張澤偉也表示認同。「以我們目前所接到的委託為例,完成和未達成的比例大概是3:2。」張澤偉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無法提供服務的原因有許多種——委託人提供的素材過少、被「復活」者家中有人反對、費用上不能達成一致,以及委託人無法說清用途等等。「技術是把雙刃劍,可以幫助失去至親的人,也可能被壞人利用,防不勝防。」

  「由於目前沒有行業標準,也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所以我們只能在不違反倫理道德的基礎上,為對方提供服務。」張澤偉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在提供服務前,團隊會與委託方簽訂一份協議,約定對方不能將影像用於違法的事情,「否則我們就會立即報警」。不過,張澤偉也坦言,對於AI影像真正的用途,團隊並沒有手段進行監管,只能盡力去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