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哪個「多拉」\胡一峰

  我這代人的文化記憶裏,有兩個來自異域的「多拉」。一個是西洋的「潘多拉魔盒」,一打開,危害百出,世界大亂;另一個是東洋的「多啦A夢」,編織萌而暖的軟科幻。兩個「多拉」都挺魔幻,不過,一個是可怖,一個可愛。最近看到消息,AI創作的百萬字長篇小說《天命使徒》問世。小說採用內地大語言模型+提示詞工程+人工後期潤色的方式完成,是內地第一部人機融合式長篇小說。有人宣告:長篇小說(尤其是網絡小說)人機融合寫作的時代來了。

  那麼,它是哪個「多拉」?對於愛好寫作者而言,有了這個平台助手,好的創意變成小說似乎更加方便了。不少人都有好構思好題材爛於腹中的遺憾。有此利器相助,佳作定能順產問世。對於一切有文學夢想而沒有文學作品的人來說,這個平台正如他們的「多啦A夢」,讓每一個念頭都有了實現的機會。不過,這樣寫出的作品,是作者想要的嗎?再者,長篇小說數量爆炸式增加,與之相隨的必是改頭換面的橋段,老調重彈的結構,似曾相識的人物,「潘多拉魔盒」絕非自我恐嚇。

  百萬字的篇幅實在太長,我粗粗瀏覽了一下,除了AI標籤之外,《天命使徒》似無特別可取之處。當然,開創者很多是粗糙的。胡適《嘗試集》裏的新詩,如「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在文學上幾無可法,在文學史上卻不可抹去。《天命使徒》是否會成為人機共處時代的《嘗試集》,我不敢也無法斷言。

  文化創造的領域,總是顯露出無限的創造欲望與有限的創造能力之間的矛盾,而這也是文化前行的動力。工具的發達在提高人類創造能力的同時,又會激發出更強的創造欲望,推這個矛盾至新的階段。只有切實認識此節,科學把控工具,使這一矛盾成為文化發展的正向力量,方能讓新工具成為那個可愛的「多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