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不止「麻辣燙」 羲皇故里古建中 尋華夏文明

◆麥積山泥塑展現了當時藝術的最高水平。
◆麥積山泥塑展現了當時藝術的最高水平。

◆伏羲廟正門
◆伏羲廟正門

◆麥積山因酷似農家的麥垛而得名。
◆麥積山因酷似農家的麥垛而得名。

◆天水胡氏古民居距今已有約400年。
◆天水胡氏古民居距今已有約400年。

◆天水胡氏古民居始建於明萬曆年間。
◆天水胡氏古民居始建於明萬曆年間。

◆伏羲廟古建築群
◆伏羲廟古建築群

◆伏羲廟內景
◆伏羲廟內景

◆「太昊伏羲祭典」是當地一項盛事。
◆「太昊伏羲祭典」是當地一項盛事。

◆海內外的華夏子孫前來朝聖祭祖。
◆海內外的華夏子孫前來朝聖祭祖。

  近期,甘肅天水的麻辣燙因其獨特的風味而迅速走紅,吸引了眾多美食愛好者不遠千里前來一嘗其地道的滋味。然而,這座迷人的隴上小城所蘊含的魅力遠不止於此。天水不僅以其誘人的美食聞名,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著稱。這座城市承載着超過8,000年的悠久文化歷史,見證了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以及2,700多年的建城歷程。作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天水以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積澱,成為了隴上地區的一顆璀璨明珠。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濤 甘肅報道 圖︰郭濤、甘肅傳真

  麥積山石窟:東方雕塑千年輝煌

  坐落於西秦嶺東段的壯美小隴山林區,麥積山以其獨特的山峰形態矗立於群山之間,其形狀酷似農家的麥垛,因而得名。這座高達142米的山崖,頂部矗立着隋代的舍利磚塔,而其陡峭的崖壁上,雕刻着跨越1,600餘年歷史的209個洞窟、7,866尊泥塑石雕以及超過1,300平方米的壁畫,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的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與中國著名的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齊名,共同構成了中國四大石窟的輝煌陣容。自十六國時期的後秦伊始,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餘個朝代的不斷雕琢與修葺,至今已有1,600餘年的歷史。現存的窟龕共有221個,各類造像達3,938件,10,632身,壁畫面積為979.54平方米。在麥積山石窟,從北魏前期的雄健魁偉,到北魏後期的清秀骨感,從西魏的俊朗秀美,到北周的圓潤豐滿,從隋唐的莊重雍容,到兩宋時期的寫實與創新,遊客可以領略到歷代石窟佛教造像的風格變遷。

  麥積山石窟的建築、壁畫與泥塑,大多由當時的皇家貴族委託技藝精湛的民間藝術家精心打造,展現了當時最高水平的石窟藝術。這些保存至今的宗教、藝術、建築實物資料,不僅展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的塑像特色,也映射出中國泥塑藝術的發展與演變。

  天水伏羲廟:華夏子孫尋根之所

  天水一直有「伏羲故里」之稱,傳說中伏羲在市區西北約25公里處的卦台山,以神來之筆繪出先天八卦,開啟了中華文明的序幕。現如今天水市秦州區的伏羲廟,作為中國西北地區著名的古建築群,自明成化年間起便矗立於此,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築群。

  伏羲廟的屋頂覆蓋着青翠的琉璃瓦,映襯着朱紅色的牆壁,三座牌坊東西中三方排列,形如「品」字,莊嚴地守護着這座神聖的廟宇。牌坊上分別刻有「繼天立極」「開物成務」「開天明道」的字樣,昭示着伏羲的偉大貢獻。穿過宮門,步入前院,由方磚精心鋪設的甬道引領着訪客前行,院內古老的柏樹蒼勁挺拔,枝葉繁茂,遮蔽了炎炎烈日。這些柏樹依照八卦的方位種植,歷經千年滄桑,依然生機勃勃,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在這片古樹的掩映中,坐落着建築群的核心——先天殿。遵循「前朝後寢」的古制,後院的太極殿與後花園相連,體現了古代宮廷建築的嚴謹布局。花園內,綠樹成蔭,奇石崢嶸,每一步都似在畫中游。

  天水對伏羲的祭祀已有逾兩千年的歷史。每逢伏羲誕辰,天水人民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仰望那位樸實、憨厚、慈祥的人祖面容,追憶華夏民族的輝煌過往,感懷伏羲開啟中華文明的偉大功績,緬懷始祖的恩澤,弘揚伏羲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自1988年起,天水市政府恢復了公祭伏羲的活動;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納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的6月22日,這裏都會舉辦隆重的祭祀盛典,成為天水的一大盛事,吸引着海內外的華夏子孫前來朝聖祭祖,觀光旅遊。

  胡氏民居:磚木傳奇穿越時光

  梁思誠曾說:「在中國,尋覓三四百年歷史的古民居,幾乎已成奢望。」然而,得益於西北地區特有的乾燥氣候,天水的磚木古民居得以幸運地保存至今,其中尤以當地人俗稱的南北宅子——天水胡氏古民居最為典型。

  這兩座隔街對望的古建築群,由南宅子和北宅子組成,分別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和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至今已有416年和409年的悠久歷史。胡氏民居的創始人,胡來縉及其子胡忻,均為明代傑出官員,被鄉里譽為「父子鄉賢」。

  胡氏民居作為私宅,其建築格局嚴格遵循了中國傳統四合院的設計。四合院是一種以正房圍繞中央庭院為特點的傳統住宅形式,四面房屋相連,走廊互通,即便在雨天也能避免淋雨之苦。與北京四合院的馬鞍架結構不同,胡氏民居的廂房採用了具有天水特色的「一坡水」建築方式,展現了濃郁的地方風格。自明萬曆年間建成以來,南北宅子的正屋未曾經歷大規模翻修,至今仍保留着400年前的原始風貌,這在國內極為罕見,成為了研究古代民居建築的寶貴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