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活在歷史中 ─《藏在故宮裏的中國史》讀後\谷中風

  圖:讓文物活在歷史中
  圖:讓文物活在歷史中

  故宮有多少年歷史?明清六百年,但故宮裏還藏着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這部璀璨的歷史是故宮收藏的文物連綴而成的。《藏在故宮裏的中國史》(張程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3年)以故宮所藏歷朝歷代無價之寶為線索,為我們講述了別具一格的中國歷史和文化。

  《藏在故宮裏的中國史》全書重點介紹了近50件文物,遠古玉器有紅山大玉龍,青銅器如毛公鼎、蓮鶴方壺,瓷器如汝窰天青釉弦紋三足樽,書畫如《洛神賦圖》《遊春圖》《五牛圖》《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還有秦石鼓文、翠玉白菜,等等。這些寶物凝縮了中國文化和藝術精神之神韻,或古樸渾厚,或精巧絕倫,只看到圖片或視頻,已為之傾倒,了解其背後的故事,更會生出天地悠悠、文化泱泱之感慨。本書在鑒賞文物的藝術價值之外,鈎沉史事,辨析義理,娓娓道來,把歷史、文化和藝術融合在一起,為讀者打開了閱讀歷史的新渠道,提供了品鑒文物的新空間。

  從無價之寶看文化奧秘

  比如,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事件之一。對此,絕大多數中國人在小學課本上早已了解。本書選了故宮博物院所藏「秦始皇詔文權」來講述這一事件。權,是古代的計重器。故宮這枚秦權通高5.3厘米,徑4.7厘米,重260克,銅質,圓台形,上有鼻鈕,身上有十八道瓜棱,棱間刻着:「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及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廿六年,即前221年,不足五十字的銘文記錄了統一度量衡這樁大事,用書中的話來說,「把統一的訊息銘刻到帝國的每一寸土地」。這個不起眼的鐵疙瘩「是國家的標準器皿,是單位質量的衡量憑證;是天下一統的鎮物、標語和宣講機,是簡潔明了、家喻戶曉的國家象徵」。同時,刻在這枚秦權上的文字本身也是大一統的證物,標誌着「文字異形」時代的終結,中華文明進入更加穩定傳續的新時期。

  再如,創作於明成化元年夏天的《一團和氣圖》畫面初看似一尊盤腿而坐的彌勒佛,細看卻有三人,左側為戴道冠的老者,右側是戴頭巾的儒士,兩人相對而談,以各自側臉組成了中間彌勒佛的正臉,彌勒佛的雙手則搭在儒道二人肩上,構思巧妙,詼諧有趣,很像網上流行的心理測試圖,根據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麼來推測你的性格。不過,《一團和氣圖》可不是簡單的測試遊戲。此圖作者朱見深,即明憲宗。他的父親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之變」中作了蒙古部族的俘虜,叔叔朱祁鈺臨危稱帝,抗擊侵略。後來,被釋放回來的英宗發動「奪門之變」重登帝位。在政治動盪中,朱見深的儲君生涯如過山車般驚險刺激,朝中政局也產生了極大裂痕。登基後的朱見深格外重視撫平歷史創傷,《一團和氣圖》便傳遞了和衷共濟、和睦相處的政治主張。他親筆所書畫贊中寫到:「朕聞晉陶淵明乃儒門之秀,陸修靜亦隱居學道之良,而慧遠法師則釋氏之翹楚者也。法師居廬山,送客不過虎溪。一日,陶、陸二人訪之,與語,道合,不覺送過虎溪,因相與大笑,世傳為三笑圖,此豈非一團和氣所自邪」。可見,這幅喜氣的圖中蘊藏着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主張。

  揭開古畫裏的歷史真相

  書中寫到了多幅歷史題材畫作,比如《三顧茅廬圖》取材於劉備三請諸葛亮的故事。畫家戴進,明朝錢塘人,是浙派開創者。書中指出,隨着《三國演義》的傳播,蘊含着忠孝節義、君臣相得的三國故事題材因為政治教化意義而受到皇帝重視,此類藝術品在宮廷中頗為流行。明宣宗朱瞻基就親繪《武侯高卧圖》賜給五朝老臣陳瑄,激勵他以諸葛亮為榜樣。從畫作出發,作者揭開了「三顧茅廬」的歷史真相,指出諸葛亮出身琅琊,乃世族子弟,娶妻黃月英又為他建立起與荊州豪強的關係,成為溝通世族關係網的重要人物。在那個亂世,劉備和諸葛亮的聯手具有濃厚的資源整合優化意味,這才是「君臣相得」創業傳奇的第一桶金。進而提出,「諸葛亮形象及三顧茅廬故事的演變,與中國社會的變遷密切相關。」在這個故事裏,寒門弟子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希望,君王看到了忠心報國的典範,老百姓看到了神機妙算的智者。尤其是到了宋朝,重文抑武的氛圍以及通俗文娛的興盛,讓充滿正能量的傳奇人物諸葛亮收穫了更多粉絲。了解了這些,再看戴進這幅《三顧茅廬圖》,愈發能感受到積澱在文物中的歷史和人心。

  類似以圖觀史特別是從細節窺探文化精神的例子,在書中還有不少。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反映了唐太宗接見祿東贊賜婚的場面,李世民儀態威嚴,目光深邃,而且身穿便裝,左腳還伸出袍服之外,露着襪子和圓口便鞋,自然隨和的狀態體現了「天可汗」自信從容的氣度。韓滉的《五牛圖》線條簡潔,筆法老練,五牛形神兼備,畫風清淡古樸。畫中的四頭牛自由自在,第五頭牛穿鼻繫上了紅色絡頭,是為人驅使的「打工牛」。有意思的是,這頭牛沒有委屈或憤懣,而是坦然前行,不悲不喜。作者認為,韓滉是歷史上少見的宰相畫家,更是少有的政治與藝術沒有偏廢、「雙豐收」的畫家。這幅畫正是韓滉真實狀態的寫照。「人在枷鎖之中,置身各種社會關係、承擔各項人生責任。韓滉腳踏實地,負重前行,一如中國人對耕牛的認知。正是一位位如韓滉一般的『老黃牛』的認真與盡責,社會才走出紛亂、戰勝衰退,穩步前行,走向進步與光輝的未來。」

  展示玉文化的瑰麗一角

  中國文化崇尚玉,早在河姆渡文化時期,玉器就廣泛出現於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場合。許多珍貴的文物都是玉器。瑰麗的玉文化隱藏着中國精神的密碼。本書寫到了多件玉器。最古老的當屬紅山大玉龍。這件玉器高25.5厘米,橫向最寬21.8厘米,曲長60厘米,由一整塊黃綠色的閃石玉雕琢而成,整體呈長圓柱形,身體彎曲成C字形。龍頭雕琢精緻,最前端的吻長而前凸,鼻子上翹,保留着遠古野豬的特徵;腦後長鬣飄逸,身軀光滑,無肢無爪,遒勁有力。

  書中還寫到了清代後期翡翠製品中的珍品翠玉白菜。該作品長18.7厘米、寬9.1厘米、厚5.07厘米,由一整塊白綠翠玉雕琢而成。其中,白色翡翠部分雕琢為潔白的菜幫,綠色部分製成翠綠的菜葉。菜葉上還有一隻蝗蟲與一隻螽斯。二蟲栩栩如生,每根觸角都清晰可見。作者指出,中國工藝品具有「寓道於物」的特徵,不是簡單的擺設裝飾,各種題材都蘊含深意,往往蘊含着傳統文化和精神寄託。從生物學角度看,蝗蟲與螽斯雖為害蟲,但在傳統文化中卻有多子多孫的蘊意,而白菜雖其貌不揚,卻含有出淤泥而不染、清廉自守的意蘊。

  值得一提的是,這件翠玉白菜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書中提到的文物中,好幾件藏於台灣。在本書的「代後記」《紫禁城珍寶的聚合離散》中,作者簡略勾勒了故宮文物的總貌及匯集、流傳的歷史,指出「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同根同脈,共同組成了中華文明完整、絢爛的譜系。」誠哉斯言。今天,故宮及其收藏的文物不僅以文創等時尚的形式飛入尋常百姓家,而且通過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平台在海內外開枝散葉,凝聚滋養炎黃子弟心靈,傳播光大中華文化,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藏在故宮裏的中國史》不僅有扎實的史料和精彩的敘述,更以精美的印刷和裝幀設計,把文物的真容和其背後的真歷史一併呈現在讀者面前。在方興未艾的「故宮熱」中閱讀此書,更能收啟智潤心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