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瓷工藝 修出缺憾美
古語道「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講的其實是一門中國古老的傳統工藝——鋦瓷。這一將打碎的瓷器用像釘書釘一樣的鋦釘修復完好的技術,不僅歷史悠久,曾經也非常普遍,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有一處為鋦瓷工匠工作的場景。而今在消費主義浪潮的席捲下,人們越來越遠離「修繕」的概念,「汰舊換新」成為主流,但仍有一些藝術家試圖將陶藝與鋦瓷工藝結合,他們不僅修復破損的物件,亦在修復中創造出不完美的完美。靜觀這些藝術品,品味它們修復的痕跡,我們或許能體會到一種蘊藏在物之本身中的感動。
文、攝:記者 黃依江
近日Artspace K正舉辦展覽「舊物·新念——藝術家向修補的時代致敬」,邀請9位藝術家以86件不同藝術創作來致敬修補的時代和修繕概念。在這之中,有數位運用鋦瓷工藝的藝術家,他們在修復中融入自己的想法,令舊物、破碎之物重新轉化為美麗的藝術品。
擁抱殘缺 不求完整
來自台灣屏東的藝術家陳冠安,大學時專攻金工和天然漆專業,後來開始接觸器物修復。對於器物本身的傷痕,他在修補之餘會巧思,比如重新設計和雕刻,加入新的元素,令修復後的成品呈現出新風格。「做久了便會覺得,修復的最終目標並不是讓器物變完整,而是隨着破損的形狀來做創作。」他的作品《氣》就是將一個破損的飯碗,沿着損壞的邊緣做出書法線條設計,飯碗搖身一變成為了充滿藝術風格的花器。陳冠安覺得破損也可以很美:「有一些東西,壞了也漂亮,我不想修復得太過,而是點到為止,不刻意隱藏它的傷痕。」
陳冠安喜歡修復,不僅是因為物件破損後呈現的樣貌很多元,他修起來很有成就感,更是因為每個願意修復器物的人背後都有故事、有感情。透過故事和修復,他也與委託者之間產生深刻的聯結。作品《念》是一位已過世茶藝師的藏品,其家人在他逝世後把這個茶海送給了幫忙操辦後事的茶藝師好友。好友將之作為花器使用,有天不小心摔壞,找到陳冠安修復。閒聊中,陳冠安才發現自己也認識這位茶藝師,曾幫他修理過一件破損的茶壺,緣分的神奇令他驚嘆。委託者只想簡單處理,只要能繼續使用就可以,於是陳冠安用金繼加上傳統式的鋦釘,「太多花俏的東西反而會破壞器物的質感,所以我只用了一顆金屬鏤花作為點綴,其他的就用普通鋦釘。」
金繼修復 源自中國
金繼是另一種修復陶瓷的方式,是用樹脂製成的天然漆黏合、修復破損的陶瓷,經乾燥後再於表面灑上金粉,從而凸顯裂縫,營造出獨特而精美的藝術品。它作為一種哲學,是將破損和修補視為物件歷史的一部分,而非掩飾。金繼源自中國,古時的人們珍視器具,即使不是十分昂貴,碎裂後也會拿去修補,然後再繼續使用。那時只是用漆,後來傳入日本,因為受到侘寂美學的影響,就將裂痕上金。
香港陶藝家許俊傑原本全職從事陶藝創作,以製作日常生活器物為主,大約十年前,他透過一位日本陶藝師接觸金繼,覺得這項工藝非常適合修復陶器,因為陶器的古樸與燦爛的金色相得益彰。那時香港沒有很多人通曉金繼技術,許俊傑就開始自己摸索,用金繼工藝修復一些燒製失敗的陶器。「我覺得這一工藝可以延續器物的生命,而且能結合陶藝來講述人與器物之間的關聯。」由此他聯想到人的內心:「其實人的成長也會有自己的『裂痕』,有時需要面對內心的遺憾,也許人亦只是需要小小的修復,像金繼一樣,不必大修大補。」
藝術家陸珊曾跟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振海,學習傳統中國鋦瓷修復藝術,今次她展出「縫補生命系列」,在瓷器製作的「心臟」和「大腦」打碎後再以鋦瓷工藝修補,而另一邊則繪上繽紛的花樣。她說:「透過鋦瓷表現出好像修補自己心靈一樣,希望每個人都能如這般面對自己的創傷,並且一一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