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點】維權「3·15」不如監管「365」

  「今晚最傷心的人莫過於看直播買了聽花酒,晚餐吃了梅菜扣肉預製菜,和百合網認識的女朋友視頻電話後,鄰居打電話告知家裏着火了。你淡定地說,別擔心,家裏不僅裝了防火玻璃,還備好了非標滅火器,我這就開寶馬530Li回家……」一年一度的央視「3·15」晚會曝光了多個行業黑幕,網友們將被點名的企業串聯起段子。生活中「陷阱」無處不在,實在是可笑又可歎。

  自1991年起,央視聯合國家政府部門為維護消費者權益,在每年3月15日晚共同主辦公益晚會,點名違法企業,曝光行業亂象,已成為喚醒消費者權益意識、規範市場秩序、傳播國家法規政策的強大平台。由於極高的關注度,在每年晚會結束後,被點名的企業、銷售平台及監管部門都會連夜迅速行動,道歉、下架、關停、整改……可以說,一年一度的「3·15」晚會,既是一次集中曝光,也是一場強力整頓。

  曝光年年有 問題天天在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一年只有一場「3·15」晚會,能解決的問題只是滄海一粟。從食安領域看,去年是腳踩酸菜,今年則有梅菜槽頭肉,此前更有香精大米、「敵敵畏」海參、「蘇丹紅」染色蛋等,可謂曝光年年有,問題卻天天在。

  在消費者維權意識尚處蒙昧的年代,「3·15」晚會「抓反面典型」的確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我們也要看到,隨着時代發展,新技術條件下「花式」不法行為層出不窮,一年一度的運動式打假已經不足以承擔起震懾行業歪風、淨化商業環境的有效作用。維護消費者權益是一個系統工程,維權行動不應止於一日「3·15」,更需要的是「365」天監管,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協會、法律機構以及民間組織等多方共同努力,來強化商家和平台企業的誠信意識與規則意識,加大對不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方能讓消費者消費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