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靈犀/抓住「盛事經濟」的痛點\李靈修

  圖:泰勒·斯威夫特的6場新加坡演唱會,估計可推動當地GDP上升0.2個百分點。
  圖:泰勒·斯威夫特的6場新加坡演唱會,估計可推動當地GDP上升0.2個百分點。

  後疫情時代,沉浸式體驗正在重塑大眾消費觀,而對於購買力的爭奪,考驗的是各地政府的觸覺、執行與創造力。本月在新加坡舉辦的The Eras Tour(時代巡迴演唱會)大獲成功,值得香港特區政府學習。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最新調查顯示,今年首季度GDP(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增長2.6%,部分得益於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演唱會帶來的3億至4億新加坡元(折合約23.4億港元)。筆者粗略估算,連續舉辦的6場「時代巡迴演唱會」,推動新加坡GDP上升了0.2個百分點。

  吸引旅客 創造經濟價值

  當然,其中的經濟效益除了售出的30萬張門票,還為當地的餐館、酒吧、零售、酒店等產業帶來可觀收入。早在去年美國巡演期間,泰勒就已經展現出強大的吸金能力。如今看來,泰勒經濟學(Taylornomics)在亞洲地區依然奏效。

  須注意的是,如果巡演只是吸引到本地觀眾捧場,充其量只是「擠佔」了居民其他支出項目(如餐飲、購物)的花費,並不能創造出明顯的增量經濟價值。之所以泰勒的新加坡之行如此成功,關鍵在於吸引到周邊國家的粉絲群體。特別是自2月9日起,享有免簽待遇的中國遊客。

  泰勒成為了新加坡的搖錢樹,自然招致不少「嫉妒」。泰國總理賽塔·他威信(Srettha Thavisin)日前就公開爆料,新加坡政府為每場演出提供200萬至300萬美元的補貼,以換取「時代巡迴演唱會」在東南亞的獨家舉辦權。新加坡官方回應聲明中也未否認這一說法。

  筆者曾撰文《本港如何競逐「餘量經濟」?》(見2023年8月31日B3版)做出判斷,後疫情時代,生產要素流通仍受阻礙,針對國際間的購買力與資金流,各地爭奪會趨於白熱化。簡單來說,增量不再、餘量要「搶」,資本市場、人才市場、消費市場概莫能外。

  各地競逐餘量經濟

  回過頭看,新加坡政府此次對流量搶奪是既快又準。據媒體披露,早在一年前,泰勒演唱會主辦公司沒有宣布國際巡演計劃之時,新加坡承辦商「加冷體育」(KASM)就與其敲定了當地演唱會事宜。也即是說,在泰勒經濟學的威力還未被世人所知,新加坡政府就看到了巡演的商業價值,並果斷簽訂了排他協議,可謂眼光獨到。

  疫情管控解除後,沉浸式體驗驅動的消費行為正在重塑旅遊業,也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網紅城市。

  去年春節後,淄博燒烤「意外」走紅,吸引全國饕餮打卡;年底哈爾濱冰雪經濟大火,旅遊收入創出歷史紀錄;眼下甘肅麻辣燙「熱辣滾燙」,成為新的頂流。分析以上案例可知,消費者更加追求新鮮體驗,而讓他們願意掏錢買單的,要麼是「極致性價比」,要麼是「項目稀缺性」。

  香港特區政府正全力打造「盛事經濟」。在最新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計劃撥款10.95億港元推動各項盛事活動,設計主題式深度旅遊。在對流量與消費的競逐過程中,香港須面對新加坡這樣的對手,比拼的就是觸覺、執行與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