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唐英年:推動新質生產力 港可着力研發資本運作
家族紡織生意早已轉型 擁3家A股科技公司
「許多人未必知道我們家族公司現在做什麼業務,以為仍然是做紡織,其實我們已經一直在發展掩膜版行業。」全國政協常委、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唐氏祖輩在1947年把上海的紡企遷至香港,在荃灣設南海紗廠並作為家族企業,並從1980年代中期起,察覺到中國內地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向前,高端的先進發展行業前景大有可為,於是從紡織王國跨進電子業,成立電子產品製造公司,更在1997年成立清溢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高科技電子產業,家族現時擁有3家A股科技公司。他指出,內地在多個領域上已超越外國,能做到跟外國一樣精細的晶片也只是時間問題,認為香港應善用與大灣區產業接軌的優勢,把握科創機遇,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黎梓田
唐英年在訪問中表示,家族業務初期從生產印刷電路板(PCB)開始,隨後發展到線路板的生產,以及封裝過程,後來不斷擴大業務範圍,並致力從事掩膜版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業務,產品主要應用於平板顯示、半導體芯片、觸控及電路板等行業。「透過這些年的多元化發展,由敷銅板、線路板,到後來的掩膜版,如今我們已經發展出三家上市公司(深圳清溢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全部在A股市場交易。」
30年前轉型 為國家爭取領先地位
當中家族旗下的清溢光電於2019年於上海科創板上市,首掛曾爆升1.2倍,唐英年及其胞妹唐英敏通過光膜香港及蘇錫光膜持有清溢光電60.19%股權。對於公司步入新里程,他歸功於始終堅持一個原則:產業報國的精神,為中國製造邁出國門,走向世界貢獻力量,而製造的產品亦必須對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並且與國家的宏觀發展藍圖相契合。在1980年代中國的所有電子產品幾乎都是進口的,從成品到整個配套產業都是依賴進口,於是他們看準了這項發展潛力並投身於電子產業,助力國家的電子產業發展。
品質控制嚴謹 瞄準高端市場
他續指,除了能夠深刻理解內地市場和未來發展潛力外,選擇正確的合作夥伴也至關重要。在產品的開發以及品質控制上都必須保持領先。產品開發要具有前瞻性並且有足夠的發展空間;而在品質控制方面,需要確保與過往的紡織品一樣,開發相對高端的產品。「儘管不能生產最頂尖的產品,但我們的目標是力求在高端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唐英年表示,今年全國兩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再次提到「新質生產力」,表示「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此外,「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香港正好要抓緊國家這個發展勢頭和機遇,發揮「十四五」規劃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定位,做好上游基礎研究、資金配置和市場推廣工作,再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加強應用開發和製品生產的供應錬,讓整條生產線全面化和系統化。
產業鏈四部分 港應發揮自己長處
至於香港的科技產業,大家見證着它變得愈來愈強大,但香港應該如何充分把握機遇呢?唐英年分析,一個技術創新產業實際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研究,也是基礎理論研究。第二部分是開發階段,即將理論轉化為實際應用。第三部分涉及到如何量化這些理論研發成果。第四部分則是市場推廣和資本市場融資,包括上市等活動。香港擅長做的是第一和第四部分,因為香港目前在第二部分,即開發階段,儘管正在努力拓展,但條件有限。
至於第三部分,如果不能做好,就會有像深圳這樣的地方發展成為競爭者,因為內地在第二和第三階段的條件絕對比香港好得多,而香港亦不可能有那麼多的土地、資源或配套設施,因此香港無法在這些方面追趕內地。
在整個產業鏈的四個階段中,香港不可能每一個都做到最好,但這不是大問題。香港只有1,100平方公里,大約有七百多萬人口,而大灣區就有七八千萬人口。大灣區的地理優勢和資源都比香港多,成本也更低,香港可以更好地跟大灣區結合,實現經濟一體化。同時,香港的金融市場一直為國家扮演國際融資的橋樑角色,因此企業應利用香港在資本市場的優勢,找到方法與內地整個產業鏈進行更好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