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最強專家隊助陣 數百玉器出土原位重置
在《何以中國》製作過程中,節目組邀請到了中國考古學泰斗嚴文明擔任總顧問、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秦嶺擔任學術總製片人,並集結了秦漢、夏商周、新石器時代考古領域的最強專家團隊,近百名考古專家參與。
以良渚文化復原為例,為了更準確地呈現原貌,秦嶺教授全程參與。「例如良渚祭祀一段,良渚王、王后身上的玉器種類繁多,擺放位置、方式都需秦教授現場指導。」干超說。
此外,在拍攝凌家灘遺址時,為了復原墓葬下葬的過程,攝製組需將300多件出土玉石器按照墓葬中的原始位置重新擺放。「我們既要考慮文物的安全性,更要考慮擺放復原的準確性,最後我們是在凌家灘考古隊兩任領隊的幫助下,最終將這300多件玉石器完整陳列。」
真玉匠演繹古代人雕玉
文化傳承者也成了影片最好的顧問與演員。干超表示,攝製組請到如良渚地區最有名的玉匠阿玉師傅,飾演5,000多年前的玉匠人,大大增加了紀錄片的真實感。
服裝化妝道具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湯超老師的學術支持,以及服裝指導王海婷出色的詮釋,是完成這方面工作的關鍵。「雖然有些畫面只有幾個鏡頭,但我們希望復原的服裝,從材質、式樣、色彩、紋飾、飾品等,既具有考古上的依據,又能體現出歷史時期的視覺特點,以及人物的身份特徵,每一套服裝都融入了相當細密的琢磨和研究。」干超說。
40萬字解說詞寫足數月
紀錄片的解說詞集結了30多名考古專家參與。干超透露寫作過程歷時數月,8集紀錄片,全部字數高達40萬字。每集紀錄片大約需要1萬字的解說詞,這意味着每一集都寫了5遍,工作量巨大。
在撰寫過程中,考古學家們有時也存在不同意見。干超說:「這恰恰是我們所期望的,因為正是這些不同的聲音和觀點,使得我們的紀錄片更為平衡、更加客觀、全面和深入。」
「這次《何以中國》的製作是考古學家和紀錄片團隊之間的一次共創。我們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共同將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以電視紀錄片的形式呈現給觀眾。」干超說:「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讓更多的人了解考古學的魅力和價值,同時為未來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