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多發展人文自然景觀
陳文鴻 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
盛事經濟的優點是即時見效,問題是以投入成本計算,效用是多少,能否持續?例如煙花,每月放一次作用會遞減。計算投入成本,便會可能不化算。投入資源有一個機會成本的考慮,不是每月放一次煙花,把有關資源作別用,效果效益是否更勝呢?放煙花是一時,造成的驚艷效果還倚託於煙花以外有關時間和地點的文化意義。春節的煙花,有着新春喜樂的意義。元宵與中秋放煙花,同樣帶有人月團圓之意,只是元宵多了浪漫情意。撇除這些文化因素,放煙花便像賭場的招徠,豪富人家的炫耀之舉。政府花了錢,大眾未必感謝。
盛事經濟或許可以用錢買回來。巨額贊助舉辦外來歌星樂隊古典與新潮的音樂會、演唱會。舉辦運動的國際項目。把外國資源借來堆砌出盛事來,甚至主辦電影節、時裝表演等等,吸引海內外遊客。可是香港便只變成平台,也需龐大的資源投入,盛事便浮在香港社會與文化表層,璀璨耀目,一閃而過,對香港社會文化會帶來多少作用呢?這樣的盛事放在其他城市,沒有分別,分別只是香港要用錢津貼,津貼之後還可能有虧損。澳門這方面早已嘗試,作用有限,也無以為繼。
城市依據的是本土文化、人文自然景觀、社會傳統與習俗,這些才是長遠,也是國際宜遊宜居城市的競爭之處。香港若不作努力,西九還可有中央以故宮支援,盛事經濟變成招牌,能夠招徠多少人、多大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