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透視/春光正好 從「新」出發\鄭曼玲

  新能源、新消費、新賽道……盤點今年兩會上的熱詞新詞,便可感受到「新」意滿滿、「新」曠神怡,領會到中國經濟破浪前行的韌性和活力。當中提綱挈領的核心關鍵詞,非「新質生產力」莫屬。隨着全國兩會圓滿閉幕,各地勢必爭先謀劃破題之法。這種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昂揚鬥志,當然值得讚賞和肯定。但發展新質生產力應該怎麼破、又該怎麼立,必須謀定而後動、三思而後行,理解悟透破與立、進與穩之間的辯證關係。

  「先立後破」的重要方法論,最先出現在2021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2023年被上升為宏觀調控的基調。在今年的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將之寫入其中,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審議時談及發展「新質生產力」,也特別重申要「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之所以強調「先立後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皆因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回升向好、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一些領域的改革和轉型不宜過於冒進,倘若不按規律辦事,盲目大幹快上,妄想「畢其功於一役」,就有可能造成「新的吃飯傢伙還沒拿到手,就把手裏吃飯的傢伙先扔了」的激進後果。

  當然,強調事業「成於堅忍,毀於急躁」,並非鼓勵各地安於現狀、故步自封。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穩是大局和基礎,進是方向和動力,必須推動創新變革之「進」,才能確保高質量發展之「穩」。

  每臨大事有靜氣。將「以進促穩、先立後破」作為當下制定政策、推動改革的基本遵循,充分彰顯了中央領導層審時度勢的科學判斷、守正創新的政治智慧、求真務實的人民情懷,體現了一種更高水平的發展觀與穩定觀。

  新事業需要新思維。各地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就必須縷析好新質理解力、鍛造好新質執行力。期待代表委員們將本次兩會中協商研討形成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帶到全國各地,形成社會共識,並以此為指導,進一步壯大新產業,推動新變革,凝聚轉型升級的向「新」力。

  莫負春光美,從「新」再出發。我們深信,只要牢牢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找到最適應改革發展所需、符合人民群眾所盼的「最優解」,就一定能夠推動「中國號」巨輪在新時代新征程繼續劈波斬浪、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