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經濟3 出口貿易/拓展東盟市場 港製造業大有可為
受俄烏衝突影響,歐美通脹高企,拖累去年香港出口貨值同比跌7.8%。商會人士表示,持續兩年的俄烏衝突陷入僵持,巴以衝突又起,加上美國進入大選年,料中美貿易糾紛不斷,業界看淡歐美市場前景。因此,他建議,港商應把握國策紅利,開拓東盟等「一帶一路」市場,並提出三項建議,首先是善用東盟龐大且年輕的人口群,在當地設廠生產;二是看準中產人數增加,力拓消費市場;三則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吸引東盟及中東企業來港上市,以提振香港經濟。\大公報記者 李信
香港付貨人委員會主席林宣武向大公報表示,自美對華發動貿易戰後,部分外國買家要求廠家,必須在中國以外地區設廠,方能獲得訂單,加上內地生產成本不斷上升,故不少港商採取「內地+1」的模式,即在內地以外地區增加新廠,當中相當部分選擇在東盟建立新廠房。他形容,東盟不少成員國均適合設廠,但十個成員國的經濟、政治環境、基建、勞工質素均有所不同,港商要研究有關國家是否適合自身產業發展,最好是親自考察及分析各項風險,然後再作決定。
大馬泰國電子業前景俏
林宣武表示,東盟是中國以外另一個製造業中心,若港商想繼續拓展製造業,就需要考慮在東盟等地設新廠,一方面是應對外國買家要求,且內地願意做工廠者愈來愈少,勞工成本正不斷上升。若在中國以外地區沒有工廠,經營上會面對不少困難,因此近年愈來愈多港商到東盟等地設廠。至於如何選擇投資地,他認為,首要考慮因素為國家政局穩定,其他因素則包括:基建、法制、政策、用工成本及與西方國家的關係等。不少企業選擇在泰國、越南等地設廠。
對於同一企業於內地及東盟工廠的分工問題,林宣武指出,由於內地用工成本較高,適合生產一些高增值、技術要求較高的產品,亦可作為設計研發中心,東盟勞工普遍技術熟練程度不及內地,適合生產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各國情況有異,必須了解該國產業政策與方向,舉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正致力朝向電子工業等高增值行業發展,可以預見,這些國家的電子業發展前景不俗。
以泰國為例,據聯合國數據,2021年泰國人口的年齡中位數為39.3歲,且該國努力改善投資環境,過去十年經濟增長強勁,已成為東南亞最發達經濟體之一。林宣武指出,泰國工業發展有一定基礎,特別在汽車和電子業表現出色,加上政府致力吸引外商投資,且泰國已與亞太地區和拉丁美洲的國家簽署多項雙邊貿易協定,互相撤銷關稅以鼓勵投資者投資不同產業。再者,作為東盟一員,泰國還受惠於與中國、韓國、日本、印度、澳洲和新西蘭簽署的另外六項多邊貿易協定,有助該國與相關國家發展貿易,而港商在泰國生產,亦有利出口至相關國家。
留意當地政策變化
另一個要注意的地方,是東盟很多國家不斷推出新政策,要時刻關注,輕則錯失優惠,重則誤入法網。因此,商會人士提醒,港商應派專人負責了解當地政策變化,若有不了解之處,可向相關國家商貿部門查詢,以泰國為例,可直接向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了解最新政策,亦可以向貿發局駐當地辦事處、中國駐當地大使館的經濟商務處、該國駐港領事館,甚至向當地華商會諮詢,務求獲得正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