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 里/驚喜後的思索\葉 歌

  近日收到格林內爾大學圖書館特藏部工作人員電郵,告知有研究者諮詢我校中國留學生的信息,知道我在進行相關研究,向我求助。我把手頭的資料發給她請她轉交,並表示願意和這位研究者直接溝通。

  稍後對方發來電郵,說找尋二十世紀初在我校留學的南開中學校友的照片,以便比較研究。巧合的是,他是「嚴修研究」公眾號發布的一篇論文的作者之一,文中談到一九一八年嚴修、張伯苓、范源濂和孫鳳藻四位教育家到格林內爾大學訪問的往事。有鑒於當年南開畢業生對我校「情有獨鍾」,頭天晚上我還在思考怎麼設法聯繫作者,跟進研究。通過電郵、微信聯繫,我了解了幾位早年南開校友的中文姓名和後續發展,他也確認了格林內爾校友去南開教學的信息。我們一見如故,分享信息,正好中美雙方互補,希望今後有機會進一步合作。

  機緣巧合,中美兩地學者能線上聯繫,互通有無,是個意外驚喜。但如果沒有我校圖書館人員熱心答疑,從中牽線,這樣的合作不可能發生。可能因為理念不同,國內大學檔案館、校史館不說管理水平,服務意識似乎不足。內地偏重保存、保護歷史檔案,保密意識、「領地思維」強,對線上諮詢少予理會,線下查詢要單位介紹信。美國高校檔案館則希望且支持校外學者利用他們的收藏,不但毫不猶豫地答疑解難,有的如史丹福大學胡佛圖書館,還為外地研究人員提供經濟資助。

  文科研究要創新,沒有扎實的史料功夫很難。想在國際上創一流,爭高下,可以考慮先在學術領域拆除壁壘,盡量滿足研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