僱主:輸入司機「試水溫」 料陸續有來

◆張劍平。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張劍平。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香港疫後復常至今一年,但張劍平表示跨境客車生意在高鐵競爭下受影響,加上疫後少了一批穿梭香港與內地上下班的乘客,故其公司仍有客車未重投服務,至今仍停泊在停車場。他坦言,今次首輪引入6名內地司機是「試水溫」,由於本地司機老化兼較少新人入行,相信未來仍會引入更多內地司機補充人手。

  張劍平表示,其跨境直通巴公司至今仍有兩三成巴士停泊在停車場,未重新行駛,原因是過去一年不少客車要重新維修檢查,已花費一大筆成本,暫時「要回氣」,尤其疫後生意不如從前,暫亦無須所有客車投入運作,「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疫後沒有了一批由香港北上工作及內地南下香港工作的乘客,部分需求沒有了;另外客人出行習慣亦改變了,這幾年坐巴士的客人減少,因為內地乘客喜歡坐高鐵,連深圳過來都坐高鐵,直巴生意難做了。」

  他表示,首輪申請輸入6名內地司機是「試水溫」看成效,由於本地司機年齡漸大,不少近60歲,按內地法規不得再駕駛大巴,惟缺乏新人入職,相信未來仍要繼續引入內地司機,「這是我們整個行業面對的問題,不是外勞搶飯碗,是碗飯都無人食。」

  特區政府規定輸入司機月薪不得低於本地司機中位數(2.2萬元),張劍平指這是政府按幾年前的中位數釐定,現時本地司機薪金更高,部分高達3萬元至4萬元,但仍請人難。而聘用內地司機計及其他成本,所費不菲,除了月薪,亦要為他們購買醫保,且提供宿舍,「雖可扣除他們一成薪金作住宿費,但仍要補貼不少租金,且要聘用鐘點打掃宿舍,因此輸入勞工不比聘用本地司機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