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之流行文化】引新科技發展新質生產力 讓香港時裝重回國際舞台
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潮流文化是不可忽略的部分,香港、東京、紐約、巴黎都走在潮流文化的尖端,時裝潮流、最流行的影視文化作品、音樂會都構成了一個城市的潮流文化的特質。香港曾經是亞洲潮流文化的指標,更是內地城市的學習目標,然而潮流文化也隨着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香港的國際大都會潮流文化指標地位面臨危機。全國兩會期間,多位文藝界別的政協委員對影視文化行業有建言;人大代表霍啟剛提出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個平台可邀請更多海內外體育明星、演藝明星來港演出。政府亦支持於4月20日至23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香港時裝節」重展香港時尚魅力。香港潮流文化的軟件(人才)優勢仍在,硬件設施卻停滯不前,那我們應該如何保住優勢向前發展?業界有他們的建議和期待。
◆採訪︰吳綺雯、焯羚
文化藝術在時尚設計裏無所不在,設計師的創作過程包括了批判理論、音樂作品、文學和歷史在內的廣泛研究。藝術與時裝設計的終極融合,便是創造出與藝術品無異的作品。當設計師從藝術家、畫家和雕塑中找到靈感時,時裝伸展台成了一間藝術畫廊。時下的國際時裝騷已經成為各國文化及設計水平的輸出窗口。倫敦、巴黎、米蘭、紐約都有時裝周,令名人明星紛紛前往朝聖,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小。
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主席楊棋彬認為,香港在時裝製衣範疇已有一定的歷史地位。香港一直是做不同國家的時裝貿易生意,昔日本就擁有一條全面的產業鏈,在開發、打板、設計、研發、車工、採購、生產、驗貨、跟單、貨運等方面的人才資源是有的。但近二十年,生產鏈轉移,上游的設計仍在香港,但下游的產業已北移,甚至轉移到了其他地方,所以如果香港要成為潮流文化中心,那就必須重新定位,也就是重視以前的優勢重點,整合新資源、導入新科技,同時鼓勵下游人才入行,栽培下一代。
舉辦比賽打造時裝界「明星」
不能沿用舊方法與國際競爭,香港設計界科技較為落後,設計師若想尋找採購、生產商等,是沒有普及專屬的應用程式可以挑選資源或尋找設計靈感等﹔在生產方面,個別中小企業無法靠科技協助生產,故需要政府撥款協助商會做相關案例,並由政府牽頭支持研發,讓業界體驗科技帶來的便利。所以,若想恢復昔日時裝界的光輝,就要藉交流平台使用新的技術。
香港時裝具有本土特色,在設計、研發、生產等產業的齊心協力下,港式時尚曾風靡全球,多位設計師也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包括林國輝、馬偉明、張路路、鄧達智、鄭兆良、尹泰尉、伊嘉IKA等有能力的設計師,然而近二十年,卻極少出現稱得上是「星」的設計師。香港品牌名氣不響,楊棋彬認為涉及到生產科技落後、推廣平台不夠開放、新一代設計師挖掘力度不足等問題,香港時裝無法向世界呈現高水平的設計,希望將來貿發局的時裝周除了如常推廣的設計師品牌外,也能大力發掘一些有潛力的設計師,與他們長期合作,繼續打造香港時裝界的「星」。
香港時裝歷來都有強背景,現在仍有不少著名製衣業集團及品牌在香港,如長江製衣、利豐集團等,只是他們各有各做,現在業界希望鼓勵設計師、商業品牌、生產商、出口商或平台商跨界合作,例如針對香港的針織類強項加以合作,並辦推廣活動,希望將來貿發局可揀選一些香港設計強項作為重點,甚至多舉辦些國際設計比賽,幫助業界發掘人才。
急需實現設計及生產一體化
時裝品牌112 mountainyam主理人兼設計師任朗呈(Mountain Yam)認為:「時裝不是單一的產業,而是一個文化的呈現,文化的體驗。潮流和流行都是需要一定的文化跟隨才能成形,所以,資源整合一體化去推廣,應更容易呈現香港文化。香港時裝設計優勢是風格多元、生產製作技術專業、製作工藝完善,可與內地接軌,助外國設計師與內地製造廠配對並實踐一體化設計及生產工序。香港非常適合開拓更多的時裝展覽,成為國際業界的橋樑。」
「推廣香港時裝周應能讓大眾了解時裝對自己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潛移默化,讓大家更主動學習穿搭、表現自信,讓這種香港時尚文化感染其他國家,讓外國人跟隨並且進行採購活動。希望透過香港這個國際化城市及文化交流中心,讓更多不同國籍的人互相交流,由內而外,讓本土時尚文化能對外推廣。」
對時裝設計師來講,參與舉辧時裝周的經濟效益,來自市場推廣作用,透過媒體及社交媒體等不同平台推廣品牌,讓更多人認識,同時讓潛在客戶喜歡品牌,繼而進行採購﹔作為商貿配對,實踐經濟效益﹔起承轉合,平台屬於一個「起」,但還需要感染大眾而產生「承轉合」,實踐最後Want及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