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陸裔芸:水墨融中西 繪昔日香港
尖沙咀鐘樓、中上環街巷、南區漁船,這些港人司空見慣的日常景致,在水墨畫家陸裔芸(Raymond Luk)心中,卻都散發着無窮的魅力。他早年為子女而移民加國,身在他鄉,始終心繫故土,更從未放下手中的畫筆,細緻傳神地描繪昔日香港美景。
文:張岳悅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陸裔芸幼承庭訓,自小隨父親陸雪濤學畫。陸雪濤師從「中國水彩畫第一人」徐詠青,兼擅中西畫理及技法,令陸裔芸也深受其影響。待年歲稍長,陸裔芸跟隨山水大師梁伯譽習畫,成年後更周遊歐洲列國美術館,遍覽世界名家巨作,終形成了以中國畫的紙、筆、墨為基礎,配以西畫的構圖及色彩的獨具個人特色的風格。
一筆走天下 拎廚紙作畫
陸裔芸創作路上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實,這固然離不開父親與名師的傾囊相授,而勤奮好學的他竟能從偶然看見長輩的建築圖則中領悟出繪畫屋宇結構的要義。他筆下固然有着世界各國的名勝古蹟、風土人情,但出現次數最多的,還是昔日香港美景。他自認記憶力超群,香港毋庸置疑已在他心中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記,「多年來,我憑藉記憶畫出童年時代的香港舊貌,只要我去過,或者在電視上見過的地方,都可以在短時間內畫出來。」
他不願自己的創作被局限於一方宣紙,而是嚮往着「一筆走遍天下」的灑脫,開始在廚房紙上作畫則純屬偶然。他憶述那是十年前的一次加拿大書畫家生日聚會,自己隨手拎一張廚房紙作畫,驀然發現廚房紙的某些性能不輸宣紙,且加拿大的廚房紙並沒有分格,便於創作長卷。他再解釋道:「加拿大的宣紙很多都是由香港運過去,有些紙的吸水和暈染能力都不夠好。」
陸裔芸時任加拿大安省中國美術會副會長,參加過數次書畫聯展,也曾接受過當地電視台訪問並即席揮毫。喧囂過後,他毅然在疫情期間辭去所有職務,潛心創作,四年間完成了數百幅作品。他樂於學習新鮮事物,常趁假期在各國教堂與藝術館間遊走觀摩,「幾百年前歐洲的藝術家將畢生精力投入於藝術創作中,這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雖然我已不再年輕,但會在時間和精力許可的範圍內盡量做到最好。」
舊地重遊 感受香港變化
因疫情已闊別香港近四年,他上月終於再次回到這方魂牽夢縈的故土,在短短一個半月的時間裏,補充繪畫用品,亦找尋相熟的老師傅裝裱作品,「加拿大無論用料還是手工都不行,還是香港的老師傅才可以,中國畫如果裝裱的工序做錯,就作廢了。」而更重要的,是他開啟了舊地重遊的旅程,再次踏足長洲、赤柱、西貢、太平山頂、元朗圍村……感受香港的變化,在新舊交織的衝擊中更新記憶,累積素材,待回到加國後再次投入創作。
冀再遊歷祖國錦繡河山
陸裔芸直言,加國的實際環境無論對於創作還是教學都不盡理想,中國畫的藝術氣氛更可以用「冷清」來形容,「有些畫家幾十年都了無新意,我不想這樣,希望自己的創作總能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以前我在香港有很多學生,而加拿大的學生數量少且分散,學生沒有耐性長期堅持學習國畫,以教畫為生較為難捱。」儘管已移居加國三十餘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並沒有使他對其建立深厚感情,「甚至風景都是單調的,沒有香港般豐富多彩。」如今,他更期待重回故土,繼而北上遊歷祖國錦繡河山,激發無窮的創作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