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創基礎堅實 可獻力「新質生產力」
香港文匯報訊 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香港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共有16位代表發言。今年「新質生產力」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多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發言表示,報告將科技創新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首次提出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明確了科技創新發展的重點領域,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性。香港可以提供堅實的科學基礎,以及技術和人才儲備。
李慧琼倡生物樣本可跨境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慧琼發言表示,河套地區應該發揮更高的戰略地位作用,在促進人員、物資、資金、數據等創新要素自由有序跨境流通方面有具體舉措。她建議中央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包括在生物樣本跨境政策上,支持批准內地的科研及臨床試驗採集的生物樣本,以及相關數據可進入河套香港園區,在做好風險管控的情況下,供合資格的香港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香港園區內使用。
她又建議允許數據跨境流通,行業間的重要數據(如科研數據),通過如「點對點」輸送設施、特定的儲存平台,及多重網絡保安培訓等方式,跨境至香港園區(例如「白名單」企業)內使用,在香港園區實現來自內地、香港,以至其他地區的數據交匯,助力香港成為國家重要的國際數據港。
朱葉玉如:優化人才培養體制
朱葉玉如代表建議從源頭創新、產業創新、人才創新「三個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在源頭創新方面,需要在基礎研究上有持續投入;在產業創新方面,一方面傳統產業鏈供應鏈要升級,進行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改造。另一方面要積極布局和培育新興和未來產業,包括生物醫藥、低空經濟、量子技術等。這些產業不僅代表着科技前沿,更是未來全球競爭的關鍵領域。
在人才創新方面,她建議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體制,建設全方位的開放性、戰略性的人才體系,培養和引進具有全球視野的創新人才,同時將這些人才的創新能力與國家的戰略發展需求對接起來,讓人才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力。
冼漢廸:兩地需深化研發要素流動
冼漢廸代表表示,香港特區政府在最新施政報告中,將「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列為三大新型工業發展產業之一,這與中央政府的政策導向一脈相承,體現了兩地在科技創新和數字經濟領域的共同追求,這在戰略層面已經為兩地的深度合作與協同建立了堅實基礎。為實現這一共同目標,兩地需要進一步深化和融合,特別是在研發要素流動、企業研發資金等方面,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這將有助於兩地的優勢互補,共同打造科技創新和數字經濟的新高地。
冼漢廸表示,科研人才流動問題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進行了探索和試點,但目前還僅限於該合作區內,故建議設立兩地的「通關白名單」,為研發人才流動提供特殊的便利通道,並利用人臉識別等創新技術實現通關「零停頓」甚至「無感通關」。
文頴怡:匯聚高價值專利項目
文頴怡代表表示,「十四五」規劃確立了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定位,建議進一步匯聚更多高價值專利項目在大灣區落地,並促進優秀項目轉化,然後利用香港聯通世界的特點,協助內地創科產業開拓海外市場。同時,香港也能協助國家打造更多具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製造」品牌並且走向國際,推進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