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手記】非遺文化不僅要活起來 更要火起來

◆蘇海珍在東興市華僑學校開展獨弦琴社團公益課。香港文匯報廣西傳真
◆蘇海珍在東興市華僑學校開展獨弦琴社團公益課。香港文匯報廣西傳真

  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京族姑娘,是一名沐浴在黨的陽光下的基層少數民族幹部,也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京族獨弦琴藝術廣西壯族自治區級傳承人。京族是少數民族中人數較少的一個民族,人口約3萬人,主要聚居在我國西南邊陲的京族三島,是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地區人文景觀和非遺文化獨具特色,從小耳濡目染,我也成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傳播者,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京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發展。

  政策傾斜扶持邊境地區項目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今年結合我自己實際工作以及調研了解到的情況,我發現廣西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與雲南、貴州等西部其他省份相比較少,主要是由於廣西獲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較少。所以,今年我提交了加大對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支持建議的提案,呼籲支持廣西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申報和對邊境地區非遺項目保護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以便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非遺文化不僅要「活起來」,而且要「火起來」。

  在今年來北京參會的行李箱裏,除了帶上獨弦琴外,我還帶上了書畫家唐舒展女士創作的《芭蕉·鵪鶉圖》——紀念齊白石誕辰160周年的藝術品陶瓷盤。湖南籍的唐女士是齊白石老人嫡孫齊由來的徒弟、第四代傳人,她追隨齊白石老人上世紀遊歷東興采風一年多的足跡進行藝術創作,也來東興采風並生活幾年,成立了齊白石文化研究會,創作了大量作品,培養了很多本地學生,把白石文化藝術種子撒在了東興,生根發芽,開枝散葉。或許,很多人已經對東興國門、北侖河口等紅色文化旅遊資源耳熟能詳,卻鮮有人知道白石文化的「東興故事」。為了更好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文脈國粹,拓展東興邊境旅遊的文化底蘊,讓旅遊賦予文化新的活力。為此,我希望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與委員們商討探索不同形式的文旅融合方式,全方位深挖和展示充滿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研究對文化內容的產業轉化,將文物藏品、非遺技藝、傳統藝術等屬於地方特色文化內涵貫穿到旅遊體驗的全過程,推動文旅融合創新發展,通過旅遊文創產品的帶動讓非遺文化真正地「火起來」。

  加強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合作

  去年10月,我的工作崗位調動到東興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任職後,我更關注邊境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迅猛,在國家和地方的關注推動下,邊境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相對於發達地區還存在一定差距。為此,今年我也會在兩會期間,就大力發展邊境職業教育問題建言獻策,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在加大邊境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改善辦學條件的同時,加強職業教育國際化合作,推動職業院校開辦跨境電商+外語融合的專業;加強中國和東盟國家特別是毗鄰越南的職業教育合作,搭建中國-越南職業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全國政協委員、廣西東興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 蘇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