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老將:美芯片法案害台不淺
台積電熊本廠日前風光開幕,反觀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遭遇一些挑戰,量產時間延後一年至2025年。台積電前研發副總林本堅坦言,在美國「芯片法案」之下,美方的補貼看似不少,卻不足以打造半導體生態。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持續陷入困境,是因為美國蓋半導體廠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不足,並認為,「芯片法案」非但不能在美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半導體製造業,反而削弱台積電領先全球的實力,進而對台灣帶來傷害。
大公報記者 蘇榕蓉報道
綜合台媒報道,美國新聞評論網站「評論彙編」近日刊出台灣地區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台積電前研發副總林本堅,「中研院院士」、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謝長泰,三位台灣科技、經濟重量級人士的聯名文章,題為《美國芯片法案如何傷害台灣》。文章指出,全球半導體產業原本是一條科學分工的產業鏈,各個環節只需專精於自己的領域,這樣不僅有利於提升技術,也是對抗風險的好方法。美國「芯片法案」是一項非常糟糕的政策,它不但會削弱台積電的實力,還會損害半導體行業。
台積電熊本廠2月24日完工,許多相關供應商紛紛進駐;但亞利桑那州廠進度落後,台積電供應商也不太願意跟進落腳。台積電1996年在華盛頓州Camas市蓋積體電路工廠,卻因找不到工人而無法如願,令外界質疑亞利桑那州廠前景。
「芯片法案」帶來三大風險
文章指出,在美國設廠除了勞動力不足問題,即使有相同培訓和設備,在美生產成本仍比台灣高出50%。儘管美企精通芯片設計,但缺乏具芯片製造設備熟練裝機工人,而這個專業技能相當重要。
文章認為,在「芯片法案」之下,美方的補貼看似不少,卻不足以打造半導體生態。因為在芯片製造方面,專業技術和工人至關重要。美國雖精於芯片設計,工人卻缺乏芯片製造意願或技術。目前台積電在美國面臨的困境,就如同創辦人張忠謀在2022年警告的:赴美設廠製造成本太高,也缺乏相關人才,「昂貴、浪費又白忙一場」。
此外,「芯片法案」將給台積電帶來三大風險:一是台積電若因獲得補貼不再關注創新,將失去技術優勢;其次,台積電對台灣產能投資可能減少,降低產業應對需求衝擊的韌性;第三,台積電可能迷失方向,導致先進半導體製造龍頭的地位拱手送人。已有許多台灣人認為美方試圖藉「芯片法案」掌握台企技術。文章最後表示,美國「芯片法案」不僅無法助美國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半導體製造業,反而可能對台積電造成長期損害,進而傷害台灣經濟。
學者:凸顯美國作賊心虛
上海政法學院東北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曉笛向大公報表示,美國迫使台積電在美國設廠,是泛安全化的表現。美國去工業化深入骨髓,很難通過幾部法案就可以在本土建立起完善的芯片製造產業體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能說明,相對花錢,美國更在意自身對中國的相對實力,希望在信息技術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上,卡住中國產業升級的進程,並保證在台海局勢不穩時,保證自身的芯片供應。
王曉笛說,然而諷刺的是,台海局勢不穩的幕後黑手,正是美國自身,強迫台積電搬遷來美,凸顯了美國作賊心虛。從台灣方面來看,在美國設廠既有美國施壓的一面,也有心甘情願的一面。資本需要避險,而這種主動的背後是民進黨當局多年對兩岸關係的破壞。可以說,如果作為「護台神山」的台積電被削弱,那麼民進黨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