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把武術打好了嗎?
馬海寧 學研社成員
在過去的聖誕和農曆假期,筆者都在泰國學打泰拳。泰拳是泰國國技,世界各地的拳手雲集當地學藝。
今次前往的拳館佔地十萬平方呎,除了泰拳和多種傳統技擊,還有西洋拳、巴西柔術、綜合格鬥課程,以至器械訓練、跑步、瑜伽等等。如此專業的武術學校,是開放給所有程度的學員,由職業拳手到業餘愛好者甚至兒童,都一概歡迎。拳館小區設有各種周邊服務:裝備店、餐廳咖啡館、按摩美容理髮、外幣兌換。眼見不少是一家前來的遊客,即使不訓練拳術也能到處消遣。
香港與中國傳統武術有很深的淵源,過去因為政局動盪,不少宗師來港授業,當中最為人認識的大概是詠春和洪拳。葉問令詠春在香港發揚光大,他的徒弟李小龍更把詠春推向國際;近年《葉問》系列電影再度引起詠春熱。可是,香港似乎沒有推動武術產業的想法,即使前年施政報告有提及研究李小龍流行文化館,如今時隔1年多,還是處研究階段。成立展館當然是美事,然而武術愛好者最希望的是實戰,一手一腳地薪火相傳,而不是把武術放進紀念館。
筆者大膽設想,在香港能成立一間傳統武術學校,提供一站式的訓練、住宿、餐飲服務,甚至結合中國文化與中醫藥,例如茶道、廚藝、草藥行山團,讓同來的家人和孩子參與武術以外的活動,帶動更多協同作用。不要把武術限於運動,更別輕視周邊產業。站在布吉的拳館區,我深深地感受到武術如何養起千千萬萬個家庭,甚至能成為一個城市或國家的名片。
泰拳拳王播求在成名後回到貧瘠的家鄉建館,帶動全村致富。帶着一身武術傳承的香港,是時候磨拳擦掌把武術打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