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把中國當「菜單」,美國「餐桌」會被掀翻\張敬偉
慕尼黑安全會議(慕安會)落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狼性言論卻高度發酵。
當地時間2月17日,布林肯在慕安會小組討論談及中美關係時指出:「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坐在餐桌上,你就會出現在菜單上。」此言一出,迅即在全球社交媒體掀起波瀾,也登上中國自媒體熱搜榜。
本次慕安會充滿着頹喪氣氛,主辦方認為全球安全存在「雙輸」風險。眾所周知,從俄烏衝突到巴以衝突外溢,都和美國深度介入脫不了關係。可以說,美國是全球安全的麻煩製造者。布林肯此時發出露骨言論,外國網友認為「美帝國開啟了掠食者模式」,或者捎帶上歐洲諷刺為「西方世界的叢林法則」。中國社交媒體直接破解為「我為刀俎,你為魚肉」,更有中國網友將布林肯的言論視為「豺狼之言」,把布林肯視為「狼人」。
中外網友的眼睛是雪亮的,「豺溫文爾雅」布林肯變「狼人」發「狼語」,既是其人性被政客異化,也暴露了「我為餐桌,世界都是菜單」的霸權邏輯。中國是美國「餐桌」要吃掉的「主菜」,但也捎帶着對盟友的威脅。若是違逆美國,就會變成美國「餐桌」上的「配菜」。諷刺的是,印度和德國外長蘇傑生和貝爾伯克就在現場。布林肯的指桑罵槐,不僅針對印度和德國,也是警告所有盟友。布林肯在放出露骨言論的同時,也煞有介事地強調美式聯盟的「優勢」──「我們的比較優勢在於擁有強大的自願聯盟和自願夥伴關係網絡。」而且強調拜登政府一直在這麼做。
布林肯標榜的「自願聯盟」真有「優勢」嗎?美國的盟友追隨美國(和美國一起坐在餐桌上)真能吃到中國「菜單」嗎?
美國對華極端競爭,是號召西方盟友對華「全面脫鈎」的極端競爭。美國「吃相」雖然難看,但美國的東西方盟友還是追隨美國了。且不說在香港、台灣等問題上對華雜音喧囂,美國還在印太組織各種遏制中國的地緣政治小圈子,此外,美西方還集體放棄並清除中國的5G技術和設備。然而,美國組織的「餐桌」飯局,並沒有吃到來自中國「菜單」的饕餮盛宴,反而嘗到了和中國對抗的苦果,如失去中國5G技術帶來的網速緩慢、成本高企和互聯網新產業(如新能源汽車)的滯後。
硬懟中國失敗,開始來軟的、玩陰的。於是,美國對華極端競爭加上了符合美國利益的合作(如氣候變化),並且強調美國對華「不冷戰」。對華「脫鈎」變成了對華「去風險」,且重組孤立中國的半導體供應鏈,並禁止對華高科技投資等等。對華「去風險」雖然加劇中國「缺芯斷鏈」,但也倒逼中國構建新的半導體供應鏈,促使中國發展中國特色的新質生產力。對華「去風險」則導致美西方高端科技企業集體失去中國大市場。
2023年美國、歐洲主要國家領導人和歐盟兩大負責人接連訪華,中美兩國元首年度峰會達成了「舊金山願景」,且中美兩國恢復了金融和經濟兩個工作小組的機制性會談。這意味着,美國把中國當成「菜單」的極端競爭徹底失敗,美國盟友也意識到和美國一起坐在「餐桌」上,不僅享受不到來自中國的大餐,反而會失去中國這個重要的經貿夥伴。所以,追隨美國是盲目的「政治正確」,也是失去戰略自主的錯誤選擇。
把中國當「菜單」,中國「不吃美國這一套」。中國近現代史寫滿了西方對華「刀俎魚肉」的血淚,因此對列強瓜分中國的歷史牢記在心。因此,中國既不憚於美國的霸權式極端競爭,也不畏懼美西方小圈子的組團威逼,更不害怕美西方集體對華的各種污衊。因為中國有實力掀翻美國把中國當「菜單」的霸權「餐桌」,更有東方智慧和大國胸懷打破美西方競爭對抗的舊秩序,為全球提供合作共贏的新方案。
美國兇相畢露,也讓中國對美國失去幻想。中國願意和美國進行平等交流和公平合作,也會對美國的競爭對抗奉陪到底。美國的狼性邏輯也驚醒了整個世界。日本曾被當成「菜單」被迫簽署《廣場協議》,被「餐桌」上的美國和歐洲陪客吃成「失落的30年」。美國利用俄烏衝突逼歐洲深陷其中,俄羅斯似乎是「菜單」,美國卻成了「餐桌」上的「獨食客」。不僅如此,大選熱門特朗普卻支持俄羅斯對不交或欠交會費的北約國家發動襲擊。可見,美國驢象兩黨,都沒把歐洲和北約當回事,即使和美國一起坐在「餐桌」上也未必能吃到美國施捨的殘羹冷炙,甚至會當成「菜單」被美國吃掉。美國在中東「拉偏架」導致巴以衝突外溢蔓延,不僅禍延全球而且對美國帶來反噬。至於全球南方國家,早被看穿了美國「餓狼」和「獨狼」的本性。
美國會越來越明白,把中國當「菜單」只是美國虛妄的霸權想像,而且美國會發現從「餓狼」變「孤狼」的悲哀。就像專欄作家大衛·保羅·戈德曼「搶椅子」遊戲所形容的,「當音樂停止時,剩下沒搶到椅子的可能是美國」。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