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時制宜/專家倡恢復勾地制度 避免流標
樓市氣氛低迷,發展商的投地意欲跌落低谷,去年特區政府、港鐵及市區重建局三大土地供應來源均有項目流標,共多達6次,為歷來首見。息率高企、住宅銷售疲弱,令發展商在投地更趨保守,預計未來數月會有更多地皮流標,這將令特區政府的土地收入大減。有專家建議,特區政府宜檢討土地政策,可考慮恢復勾地制度及公開土地拍賣,以避免流標。
仲量聯行估價諮詢部資深董事區建強認為,特區政府在淡市時主動推地,但土地以低價成交、流標甚至無發展商入標,都向市場釋出利淡的訊息。因此,特區政府應適時檢討土地政策,以緩解目前局面,至少提高可以繼續出售地皮的機會。例如恢復勾地制度,發展商按所需勾出屬意土地拍賣或招標,此能增加發展投地意欲,又避免出現流標。
高力國際香港估價及諮詢服務主管鄭亥延指出,特區政府賣地時,底價除了要更貼市之外,亦需考慮地皮的發展時間、建造成本及相關風險。在樓價及地價持續貶值的市況下,特區政府應以減低發展成本為目標,優化審批及建造程序,包括縮短土地出售後等待入伙紙與發出滿意紙的時間、減省建築圖則的瑣碎要求、放寬興建地庫停車場,以及只在合適的私人發展土地要求配置社福設施等,方能減輕發展商對建造成本上漲、發展時間延長而導致利息支出大增等的憂慮,刺激其發展意欲。
議員:公開賣地與招標並行
立法會(地產及建造界)議員兼地產建設商會秘書長龍漢標認為,特區政府可以恢復公開土地拍賣,與招標制度雙軌並行。因在公開賣地中,發展商互相競價時,可即時提高預設的競爭價格,推高成交價,以增加賣地收入。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謝偉銓早前亦提議,特區政府可以改革賣地及補地價機制,包括引入項目分成制度,與發展商分擔風險及共享收益,令收取地價更符合市場情況,以及減低流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