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視窗:粵劇觀眾的看戲動因

  兔年除夕,我有幸接受香港電台第五台邀請,與另一位嘉賓李小良教授、節目主持人梁之潔、黎曉君一起揭曉2023年度梨園要聞。其中一則要聞是香港教育大學粵劇傳承研究中心公布有關本港粵劇觀眾觀劇動機的普查結果。我記得去年4月20日,香港教育大學粵劇傳承研究中心在中環一家著名茶室舉行研討會,並在會上介紹普查方法和宣布普查結果。

  該項研究邀請受訪者就9項不同因素,以1至7分作評分,愈高分代表該項考慮因素愈重要。結果發現觀眾購票欣賞粵劇演出的首4項主要動機,依次為表演質素、表演內容、個人興趣和環境。若按年齡組別劃分,30歲或以下受訪者首要考慮表演內容;31歲至59歲以及60歲以上受訪者均以表演質素為最優先考慮。此外,觀眾亦較關心演出場地的環境和演出的時間。中心總監梁寶華教授相信,不少有觀劇的市民,均希望支持香港粵劇發展,不過要協助粵劇傳承,開拓新觀眾群,他建議:「演員和班主應提高演出的質素,並考慮縮短劇目演出時間。有關當局亦應着力優化演出環境吸引觀眾。」

  上述調查結果印證了本地粵劇觀眾分成青少年觀眾和中老年觀眾兩大群組,前者看戲重點放在故事的情節和歌曲的悅耳度,後者看戲的重點則在演員的造詣。揀戲的分歧正正反映戲曲觀眾欣賞能力與層次,當了解戲曲表演的本質後,觀眾欣賞的角度自自然然會從故事情節轉到演員的造詣上。一齣名劇同一位或一班演員演出了二三十年,戲迷對劇情瞭如指掌,但仍然樂意購票入場欣賞,看的就是演員的造詣。這種情況不獨出現在戲曲,在其它程式化的表演藝術如古典芭蕾舞、日本能劇也同樣出現。其實在研討會上,梁寶華教授補充道,促使常常看戲的觀眾購票的主要因素是演員陣容,也就是戲曲界一直重視的「名角效應」,著名演員對觀眾的吸引力,遠比戲碼為大。

  另一方面,調查結果也顯示吸引青少年觀眾看戲,要考慮他們欣賞戲曲的層次仍在表演內容,也就是故事題材和製作水平,同時也要顧及他們的耐性,製作年輕人感興趣的新劇、提高演出質素、縮短演出時間都是同樣重要的元素。現時不少粵劇團體開始嘗試演出中、短篇新劇,雖然未見成績,但也是踏出了第一步。林家聲先生生前說過,改革向前走了3步,市場未必能夠全部接受,那時或要退後兩步,但還是向前走了一步。願香港粵劇界在龍年勇於嘗試,敢於創新,為粵劇藝術打造一片藍天。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