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分飯店現象/五星好評不可靠 低分餐廳人氣旺
早前,26歲的林莉背上行囊,開啟了一個人的蘇州之行。吃了蟹黃麵、大蝦生煎、紙皮燒麥、雞頭米,幾乎沒有踩雷。「我主要找評分4分左右(5分為滿分)的餐廳,或者是很多叔叔阿姨幫襯的店。」大數據時代,吃飯之前先打開點評類APP看評價,是很多年輕人的習慣。但他們秉承的原則卻是「依賴卻不迷信」,正如此前有關「評分低的飯店可能更好吃」「3.5分飯店」的話題頻頻火上熱搜,本屆年輕人有想法、有態度,「跟風」打卡網紅餐廳的同時,也喜歡尋找明珠蒙塵的「寶藏小店」,希望在覓食路上偶遇驚喜。\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白領林莉是個「背包客」,「獨自出行,最大問題是吃。」剛開始的時候,林莉都是選擇點評類APP上4.8、4.9的高分餐廳,結果卻不盡如意。「也許是期待太高,也許是眾口難調。」
高分店「踩雷」 味道大失所望
廣州白領愛麗絲說自己最近一次「踩雷」是在廈門。看到很多人推薦打卡雙子塔的高空下午茶,愛麗絲和閨密選了一個高分餐廳,預定了一套將近300元人民幣的英式下午茶。「顏值在線,就是味道連中規中矩都算不上,意麵甚至不如連鎖店出品。」
有過類似經歷的人很多。林莉幾次踩雷之後,不再單純看評分,而是到了地方後先看看就餐人群,「如果老人家比較多的話,一般都有保證。事實上經過這樣雙重篩選後,往往能發現驚喜。」後來林莉發現,這些餐廳不一定分數很高,有的甚至連4分都不到,在這個「4.8分算合格,4.5分勉強可以」的時代,林莉也沒想到「低分」餐廳居然是反璞歸真的存在。
如果不是記者問起,家住廣州天河的劉林根本沒留意到被他當成長期飯堂的快餐店,竟然是一家評分不到4分的餐廳。「吃了10多年,味道一直沒變過。」小店沒有上外賣平台,桌面上也沒有掃碼點單標記,幾位阿姨在現場忙着做菜,偶爾還跟食客聊上幾句,場面格外溫馨。劉林說,街坊經常來幫襯這小店,「附近居民大概沒人打過分,但大家會用腳來投票。」
「餐廳與食客,其實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廣州本地食評家勞毅波告訴記者一個真實的故事:開在廣州老城區的一家小店,多年一直出品穩定,但在拿到米芝蓮餐盤獎後,點評類APP的負評大幅增加。老闆請專業人士對這些負評食客進行畫像,發現他們大多是只消費了平價菜的客人。為了避免陷入惡性循環,老闆將菜品價格提高了50%,將有限位置留給真正懂欣賞的人,不久店舖就回復到好評如潮的狀態。
理性消費 本分餐飲更有空間
在互聯網時代,搜攻略、看評分,已經成為消費新習慣。但打分點評的標準,實際上因人而異。近日,有網友分享在高分餐廳踩雷、愛吃的餐廳只有3.5分的經歷,引起共鳴。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秘書長程鋼表示,餐飲企業數量眾多,難免參差不齊。消費者為了減少出錯成本,依賴點評類APP篩選,最初是為了避坑。真實的消費評價確實可以發揮這樣的作用,然而,真實性需要建立在規則之上,而消費者並不清楚APP上的評價和評分之間的關係,也不知道客觀評價與競價排名各自的權重,因此當中就存在了暗箱操作的空間。
隨着「評分決定好壞」漸成趨勢,一些商家通過有償探店「種草」、刷單炒高信用、虛假評分等方式刷好評、攢人氣,導致消費評分機制失效,「高分」就不香了。如今,年輕人熱捧3.5分飯店,在程鋼看來是一件好事情。「證明年輕人不會被結果性數據遮蔽,懂得追求事實,對於那些真正注重烹飪或是被數字化埋沒的餐飲企業,將帶來更多溫度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