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補貼成效具階段性 發展環境才是長遠

  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已有12年的港青林廣健,目前供職於廣東合邦律師事務所,對涉港政策的發布和落實情況一直十分關注。「目前政策『大門已開、小門未開』的主要癥結,在於粵港澳三地機制銜接的問題,政策的優化需要三地政府部門多方協力共同推進。」

  在他看來,當前大灣區從就醫、購房跨境抵押、資格互認、創業支持等方面優化就業創業配套環境,實現教育、創新、創業聯動和就學、就業互促,增強了灣區內地對港澳青年學生的吸引力,但在具體落地方面仍存在不足。林廣健認為,對於並非高精尖人才的普通港青來說,在南沙或大灣區其它內地城市工作,能獲得的工資待遇不會太高。考慮到香港與內地工資待遇的落差,近年灣區內地也出台了一些可申請資金補貼、獎勵的政策,但不少資助類政策都具有時效性,一旦時效到期,相關資助補貼停發後,港青所在的內地工作崗位在薪資上的吸引力難免降低。「很多港企、港青對資助類政策具有依賴性,拋開此類政策的影響,南沙本身的發展環境是否能夠吸引港青留下才是關鍵。」

  對此,他建議當地優化相關政策,完善申請機制,增強政策的預見性,讓財政補貼的支出更具針對性,幫助到那些有實際需求的港澳居民。「作為許多政策的先行示範區,只有在南沙先做好政策的可行性試點,將來推廣到整個大灣區乃至全國,才能做到真正的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