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商務簽註視頻號註冊盼更便利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過去5年,大灣區新推出的創新舉措,多圍繞這些方面,打破了眾多阻滯創新要素流動的障礙。不少港澳創業者表示從中獲益匪淺,但也期待未來相關政策能進一步細化。

  麥騫譽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近年來,路邦科技機械人研發、市場推廣方面對內地人才需求越來越多,但在人才的招聘和使用上,仍面臨一些難題。

  「比如,我們從內地安排同事到數碼港的研發總部交流,通常辦理赴港商務簽註。根據現行政策,企業需要提供員工半年以上的社保、醫保證明,變成員工需要入職6個月以上,才能有機會到香港交流。」麥騫譽說。

  企業的產研對接亦存在類似問題。2022年,廣東首次提出「科研在港澳、轉化在內地」粵港合作模式。在市場化過程中,麥騫譽團隊新研發出來的產品,常需要送返香港的研發總部調試或進行性能優化。當樣品或產品再次送回內地時,只能以進口設備的名義入境,和其他進口貨物一樣需繳納進口稅。

  梁子斌亦提到創業過程中遇到的「玻璃門、隱形門」,例如港資企業無法註冊真正屬於自己的社交短視頻賬號,需要用內地身份的法人才能註冊,導致傳播推廣活動受限。他期待相關部門能研究對策,給予企業更大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