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冷知識和熱情懷 ─《春節》評介

  圖:《春節》,蕭放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圖:《春節》,蕭放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春節期間,如果讀一點有趣應景而「漲姿勢」的書,我推薦《春節》(蕭放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年)。此書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對春節歷史演變的概述,二是對春節民俗的解析,三是對春節在海外傳播的介紹。篇幅雖不大,卻講述了春節的來龍去脈,展現了從臘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完整過年歷程,涵蓋了春節的多方面知識且不乏我們知之不多的「冷知識」,而作者又不是簡單地搬運堆砌知識,還以專業的視角和通俗的文風論述了春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理念,讓讀者從字裏行間感受到文化自信的熾熱情懷。\谷中風

  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大節,春節歷史悠久,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本書指出,春節的產生與古代曆年概念的形成有直接關係。「從本質意義上說,它根源於上古先民的時間感受與時間意識。古人重視與時間相關的天文、物候與人事活動等,年的時間周期概念在三代以前就已經為人們所掌握。」

  春節的前世今生

  秦漢以後,朝廷將歲首作為展示與加強君臣之義的時機,民間則作為鄉里家庭聚會的良辰。漢代「過年」的文化內容已頗為豐富,人們在家裏祭祀祖先、禮敬尊長,走出家門拜謁宗親鄉黨,還要觀測風向、雲、雨等自然現象,預測一年的收成。漢代人過年大餐中有一道特殊的菜餚,這就是兔子的髕骨,據說此物能給人帶來幸運。今天的人可能對「吃兔兔」感到傷感,而古代的「暗黑年俗」還不止於此。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正月初一打糞堆,人們以一串銅錢繫於竹杖腳下,旋轉着拋到糞堆上,以求新年諸事順利。隋朝時北方習俗正月十五打糞堆,有人還假裝疼痛答應。

  隋唐時期的春節十分熱鬧,賞春、剪彩、飲酒、祈壽,還有盛大的元宵燈會。蘇味道的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描繪的正是這般繁華景象。兩宋時期,燈彩更盛,「奇巧百端,日新耳目」,「家家燈火,處處管弦」。元明清三代,春節年俗得到延續和發展。進入近代,西方文化深度入傳,官方節日與民間傳統開始分離。1914年,北京政府正式確定農曆新年歲首為「春節」。此後,民國政府一度試圖把傳統節日習俗全部搬到新的曆法系統中,過公曆元旦,不過農曆新年,但效果並不理想。1934年初南京政府承認「對於舊曆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於干涉」。在歷史動盪和異質文化衝擊下,春節民俗延綿數千年,賡續不絕,恰說明文化一旦融入生活就會成為一股堅韌的力量,為其所滋養的人們提供最強大的支撐。

  「年味」尋找指南

  春節到了,尋找「年味」,成了大家共同的話題。有人說,物質生活豐富了,卻找不到過年的感覺了。其實,「年味」是一種文化感受,而文化需要善於發現的眼睛和善於體會的心靈。本書認為,「我們應該重視具體的年節民俗事項,正是春聯、年畫、鞭炮、龍燈、獅舞、團年飯、拜年、廟會、社火、壓歲錢、年節禮物等年俗營造了年節的氣氛。」書中介紹了許多關於春節的民俗知識。比如,祭灶王,是廣泛流行的年俗,所謂「二十三,糖瓜粘」,祭灶王的經典食品是糖瓜,據說這是為了黏住灶王的嘴,也是一筆「封口費」,讓他上天言好事。而在宋代有以酒糟塗抹灶門的習俗,為的是讓灶神醉醺醺地上天,糊塗交差了事。書中指出,灶君觀念由來已久,古代文獻上的灶神形象有男有女,先秦時期,女性灶神較為通行,到了漢代,灶神被認定為男性,同時出現了灶神夫婦,後來又演變為灶王爺和灶王奶奶,作者認為,女性形象不易抹去,既有信仰傳統的原因,也與女性在居家生活中的家務分工有關。但是,中古以後,女性在灶神家庭中就處於配角,而且在祭儀中女性也被剝奪了祀灶的資格。

  再如,臘八粥的來歷有種種傳說,影響最大的是紀念佛祖成道以及牧羊女獻粥之恩,故又名「佛粥」。書中指出,臘八食粥的文化內涵其實更加豐富,中國古代就有冬至以赤豆粥祭神的習俗,臘八在冬至之後,將冬至粥移到臘八十分自然;而民間的一些臘八粥傳說則體現了勤儉節約的觀念,還有傳說臘八粥來自於朱元璋當皇帝前將乞討來的各色米豆合煮食用。從歷史來看,隋唐文獻幾乎找不到臘八粥的記載,宋朝之後卻屢見史籍,可見當時已經流行。在《武林舊事》《酌中志》《宛署雜記》等古籍中還記錄了臘八粥的不同配方,不同的食料都有美好的寓意,桂圓象徵富貴團圓,百合象徵百事和睦,紅棗花生象徵早生貴子,核桃象徵和和美美,等等。湖北英山的臘八粥還加入肉片,河北遵化、陝西洋縣等地則有用臘八粥塗抹、澆喂果樹以祈豐茂多實,真可謂別具一格。

  傳統年節食品還有年糕和饅頭。各地風俗各有不同。山東年節蒸糕從臘月初蒸到臘月底,蒸出的食品夠吃到二月二,才算好人家。其中,大棗糕重達十斤,造型美觀,花紋生動,綴以紅棗,特別誘人。饅頭的歷史十分悠久,一千多年前就有春節蒸饅頭的習俗。山東人做的饅頭最富盛名,以高密為例,「不僅要求斤兩精準,還得光潔好看。」「每個麵團在成為饅頭前都需要揉過至少三遍,這時候麵團緊緻,蒸出來口感會更好。每一個饅頭裏面都包進一顆紅棗,寓意來年幸福安康。」高密人還在臘月二十四用麵粉做「聖蟲」,這是一種小蛇形狀的麵製品,用花椒做眼睛,紅棗做嘴巴,蒸熟後留到大年夜使用。

  春節景觀知多少

  本書的一大特點是充分考慮到春節民俗的地區差異。比如,在寫到年夜飯時特別指出南北方的差異,南方吃糍粑或年糕,北方吃餃子。另外,在南方有兩樣菜不可少,一是頭尾完整的魚,象徵年年有餘;一是俗稱圓子的丸子,象徵團團圓圓。大部分地方年夜飯的時間都在除夕的晚上,湖北黃岡等地卻在早上吃團年飯。據我所知,湘西地區的年夜飯習慣是在下午兩三點吃。如果有人把各地年夜飯的不同時間加以梳理,繪成「全國年夜飯時刻表」,當能生動表現祖國文化景觀之豐富多彩。

  作為增進民族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民俗活動,春節是海外同胞表達對故土情感的最好方式。書中闢專章介紹海外的春節。作者介紹了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日本、美國紐約、加拿大、法國巴黎、英國倫敦以及南非等地華人過春節的盛況,並從理論上總結道:「春節是世界華人共享的民族文化節日,它讓全世界的華人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選擇同一種節日儀式——過年。在全球化的今天,融入世界大家庭的海外華人,在各自的異國他鄉裏傳承着由祖祖輩輩流傳至今的春節傳統。隨着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以及海外華人群體的擴大和影響,我們的春節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正在逐漸被世界各國人民所認識和接受。」同時,書中還對東亞國家本土化了的「春節」作了介紹。比如,韓國稱春節為「舍爾」,意思是新年之首,家家都做多種食品,稱為「歲餐」並互相贈送或與近鄰們分享,也用來招待登門拜客的賓客。在韓國的傳統觀念裏,過年當天吃年糕湯就意味着長了一歲。故而春節期間大人問孩子歲數時,往往不直接問幾歲而是問他「吃了幾碗年糕湯」。

  在網絡化的今天,春節有了許多新過法,傳統春節的時空顯著擴大,但其蘊含的文化傳統仍需進一步發掘,正如書中所言春節「在當代社會生活中映射出異樣的光芒,對於我們來說,它是光明而溫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