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西札記/探求中國畫的無限可能\李 夢

  圖:《天行藝道─水墨四十五年》畫冊封面。
  圖:《天行藝道─水墨四十五年》畫冊封面。

  上月底,在香港中央圖書館面積逾萬呎的展覽館,著名畫家林天行舉辦了他從藝以來最大規模的個展「天行藝道─水墨四十五年」。二百一十八件畫作,分為「習古傳承」「寫生求真」「陝北旅」「西藏行」「鄉郊景象」以及「香江情懷」等十一個主題,依時間為序,回溯天行先生從事藝術創作近半世紀的經歷與成就,亦從一個側面呈示香港畫家如何從中國傳統藝術中汲養,並開闢新徑。

  天行先生告訴筆者,他在過去數十年間舉辦了大大小小超過五十多場個人畫展,曾在北京、香港、紐約、米蘭、新加坡等地展出作品,但此次在中央圖書館舉辦的個展,是歷來最豐富且全面的展覽,不單作品數量多,而且涵括不同時代、不同創作階段的代表畫作。大尺幅畫作眾多,不少作品高逾兩米,更有一幅《土林神遊》是長逾二十米的寫生長卷。

  擔任香港美協主席多年,天行深知美術教育之於一座城市的重要意義。是次展覽,每天入場人數逾千,有些原本對於水墨並無太多了解,因了此次觀展而對中國畫加深了認知,更讓人樂見的是多間中小學校乃至幼稚園的老師和學生到場觀展。我前往看展的當日,正遇見一間幼稚園的數十師生在展廳內舉辦工作坊,小朋友在老師帶領下現場臨摹大師畫作,更有機會與藝壇名家近距離接觸,早早在心中埋下藝術種子。天行先生回憶,他多年前舉辦畫展時,曾有學校校長帶領學生前來觀展,聆聽他分享創作心得與思考,多年後,那班小孩長大成人,亦時常帶同他們的子女看展,藝術綿延之魅力與感染力,可見一斑。

  畫家本人笑言為這場展覽,「籌備了整整四十五年」。展出作品中,既有他在十多歲的年紀臨摹傳統的畫作,也有一九九○年代之後大膽求新、開創風格之作。「透過這次展覽,我想讓人們知道,中國畫有很多可能性。」當下的中國畫創作者,不應再囿於傳統的筆意與技法,而應拓展開來,從更擴大更豐厚更具時代色彩的語境中尋找自身的角色與表達。天行先生的畫齋取名「大也堂」,意指無邊界的規限,而他本人四十多年求真求新的藝術創作之路,亦從不設限。古今中外,遊走自若,盡在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