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招應對節日醫療壓力 總結經驗提升服務效率

  醫管局昨日宣布以五招應對春節期間的醫療壓力,包括增加普通科門診名額和利用手機應用程式分流病人,又推動公私營合作增加接診名額,以及試行讓非緊急病人退款轉投私人診所。每年春節假期,由於大量私家診所休息,都會出現逼爆公立醫院急診室的情況,今年醫管局搶先出招,以有效措施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是現屆政府施政新風的又一體現。醫管局要總結今次的經驗,考慮將部分措施在今後的節假日或平日實施,並要用好科技手段提升診症效率。

  去年疫後復常以來,新冠、流感等呼吸道病毒多次爆發,雖然數字顯示近期感染人數有所下降,但專家認為隨着春節期間寒流襲港,呼吸道感染個案會明顯上升,因此醫管局必須嚴陣以待。分析今次醫管局推出的五招,十分有針對性,有望令市民得到較好的診療服務。

  要緩解公立醫院急診室在節假日的壓力,離不開增加資源和改善分流兩方面。因此第一招是調動醫管局本身的資源增加人手,將普通科門診名額增加25%,令急診室可以集中資源應對較緊急的病人。其餘幾招是從不同的角度做好分流,包括用好醫健通和HA Go兩個手機應用程式,方便市民查詢門診服務;另外,積極動員了約百間私營診所和醫院在春節期間照常營業;以及容許非緊急病人退款。

  過往市民在節假日集中到急診室,是因為大部分私家診所休息,市民不知道去哪裏可以就診,第一反應是去急診室。但如果政府做好資訊發放,讓市民可以便捷地查詢到附近仍然開診的醫生,就可以改善分流效果。另外,現在的急診室就診流程是先交錢再等候見醫生,部分非緊急的病人即使在等候期間感覺身體有改善或想轉投私家醫生,但礙於不能退款而繼續等,因此容許退款這項安排,有助於急診室集中資源救治更有需要的病人。醫管局這些措施是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之後推出的,可謂切中要害。

  本港在節假日期間就診難是長期存在的問題,根本原因是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和信息不對稱。醫管局最新的改善措施體現了急市民所急的作風,在執行過程中必須加強宣傳、完善細節,令措施能夠收到良好效果。事實上本港每年有多次長假,只要通過今次試行證實措施有實效,醫管局相信會積極考慮在其他節假日推行。部分措施例如容許非緊急病人申請退款等做法,甚至可以考慮常態化推行。

  今次措施的另一個亮點是善用科技分流病人,醫健通和HA Go兩個應用程式已推出多年,其中醫健通的登記用戶在疫情期間大幅增長,2022年有超過570萬登記用戶,佔全港人口近80%。醫管局用好這兩個應用程式,推行地圖模式便利市民查詢門診服務,是完善資訊服務的必要之舉。下一步醫管局更應該推出遠程問診、視像診症等服務,用好科技手段來服務一些非緊急或慢性病患者,令本港公立醫療服務更能滿足市民所需,提升服務市民的效率。

  特區政府於前年年底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為強化本港基層醫療健康系統訂立發展方向及策略,務求提升全民健康和市民生活質素。去年又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應對人口老化和慢性病年輕化的趨勢。特區政府需要持續推動醫療體制改革,既要有全盤的策略考慮,也要採取靈活開放的措施,推動公私營醫療合作,解決市民「看病難,輪候苦」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