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維/新質生產力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宇文

  2023年,中國頂住內外市場壓力,經濟依然維持較高增長。一方面,中國5.2%的經濟增速高於全球3%左右的預計增速;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長也高於美國2.5%的經濟增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穩居世界經濟增長最大動力源。

  2023年中國經濟取得的成績單,意味着中國經濟渡過最艱難時期。這為2024年中國經濟穩中有進夯實了基礎,提供了助力。人們注意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政策主調就是拚經濟,除了財政、貨幣政策的宣示,中央還提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而在近期召開的地方「兩會」中,新質生產力也成為高頻詞。這也意味着,新質生產力將成為中國經濟的主動力,不僅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將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希望和願景。

  所謂新質量生產力,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即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人類歷史上的幾次工業革命,均是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因此也形成了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的論斷。當今世界,從信息技術到人工智能,更凸顯出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重要性,其催生出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不僅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正因為如此,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成為大國競爭的主要因素。

  從5G技術到芯片生產,從新能源開發到生物技術,從半導體供應鏈到人工智能研發,成為大國博弈的主陣地。中國對此感受最深,美國不僅對中國5G技術進行全球圍堵,而且逼迫西方盟友放棄甚至清除中國5G設備。

  美國從對華為制裁開始,展開對中國的全面科技戰,數千中國高科技企業被美國納入「實體清單」。更重要的是,美國聯合西方世界,對中國實施「卡脖」,讓中國「缺芯」;實施半導體聯盟,以「去風險」的名義對中國實施關鍵供應鏈孤立,讓中國「斷鏈」。此外,美國還禁止對華進行高科技投資,並利用技術霸權對華實施高端設備禁運等。

  突破美西方科技圍堵見成效

  由此看出,美國是將科技霸權視為武器,在打擊中國的同時保持本國新質生產力的全球競爭力。相比之下,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打破美西方的科技圍堵,也要夯實中國的科技基礎,壯大科技實力,實現科技領域的全方位破局,發展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質生產力。

  2023年,中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已有重大突破。一是經過多年技術積累、產業發展和市場沉澱,中國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大關。每出口3輛汽車就有1輛是電動載人汽車,全年出口177.3萬輛,增長67.1%。我國光伏組件產量已連續16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產量產能的全球佔比均達80%以上。

  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雖然受制於美西方的供應鏈限制,但中國在成熟芯片、5G技術等方面具有領先優勢,因此在美歐陷入人工智能監管焦慮時,中國開始將人工智能運用於生產和生活領域,通過市場實踐構築符合中國特色的產供鏈。

  更重要的是,中國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中國從來吝嗇投入。數據顯示,2018-2023年,全國財政科技支出從8327億元,增長到10567億元,年均增長6.4%。

  2023年,從中央到地方對科技領域的投資將更加彰顯,而且還綜合運用稅收優惠、政府採購、資產管理等政策工具,協同支持科技創新。在財政資金保障和政策支撐下,國家實驗室體系加快形成,大科學裝置加速布局建設,神舟十七號成功發射,C919大飛機實現商飛,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製造等領域一批創新成果相繼湧現。中國經濟中高速發展和科技產業取得的一攬子成果,凸顯中國新質生產力有了可喜發展,也證明美西方的對華科技打壓失去作用。

  從地方「兩會」提出的經濟增長願景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信心看,2024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更穩,新質生產力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主動能。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