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英港人困境】英住房危機 歸咎「鄰避效應」
房屋短缺量達430萬套 既得利益者阻發展商覓地建屋
英國住房危機近年愈趨嚴重,當前全英的房屋短缺量多達430萬套,導致租金和樓價雙雙狂飆。不過即使在這個情況下,英國新屋興建量仍然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不少專家和官員都將這個問題的原因歸咎於「鄰避效應」(NIMBY,英語「Not In My Back Yard」的縮寫),直譯成中文就是「不要在我家後院」,亦即居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反對周邊新發展項目,導致政府和發展商覓地難、建屋更難。◆香港文匯報特約記者 周天梧 倫敦報道
位於英格蘭中部、汽車品牌積架越野路華總部所在地的考文垂,是英國近年其中一個發展迅速的城鎮,當地市中心附近有一塊廢棄煤氣廠用地,於去年10月獲批准重建,將會興建700套住房。不過這個重建項目由提出到獲批,前前後後原來花了好幾年時間的談判,重建計劃不但兩度被公眾組成的「規劃委員會」駁回,更受到附近約100名居民聯署反對,最終發展商和支持項目的市政府要在樓宇高度甚至外牆牆磚紋理等不同細節上作出讓步,項目才能獲得批准,事後負責項目的規劃顧問直言對居民的反對感到「完全困惑」。
項目提交審批屢被居民反對
類似的情況幾乎每日都在英國各地發生,一些研究人員和評論員對此並不驚訝,他們批評所謂的「鄰避效應」正是英國住房危機惡化的主因之一,導致全國各地數以百計發展項目在房屋嚴重短缺下被叫停或延誤。
愈來愈多英國人認為當前的規劃制度導致一些經濟增長強勁的地區,在興建急需的房屋和基礎設施時變得過於困難、緩慢和昂貴。保守黨上議員沃爾夫森最近在一次會議上便直言,現時的規劃制度將太多權力「交到了既得利益者手中」,減慢和阻止新屋的興建,並導致發展成本增加。
雖然從數據上來看,英格蘭的發展項目獲批機會不算低,例如去年大約四分之三的住宅發展申請都獲批。不過專家指出,實情是很多項目在提交審批前就因為居民的激烈反對而胎死腹中,尤其是在一些樓價較高地區,「鄰避效應」特別嚴重,居民不喜歡在自己的家周邊有新的公營甚至私人房屋出現,擔心影響環境和樓價。地產顧問公司萊坊的規劃主管百利表示:「一些發展商甚至不會考慮某些地區,因為該些地區的政治阻力使得推行項目變得太困難。」
法日規劃制度改革帶來改變
百利認為負責審批發展項目的「規劃委員會」是興建新房屋的最大阻力,因為委員會特別「容易受到既得利益者和游說的影響」,而且有時會提出與規劃完全無關的難題要發展商處理。不少專家也指出,「規劃委員會」經常「搬龍門」,即使一個發展項目已經遵守所有規則,仍然可能會被否決,最近一項調查就發現,一些較大型的發展計劃可能需要提交多達79份支持文件才能獲批,內容覆蓋空氣品質評估以至罪案率影響等。
其他國家的經驗表明,精心設計的規劃制度改革可以帶來真正的改變。例如法國在2000年前後的規劃改革被認為增加了可負擔房屋的供應,而日本在金融海嘯後放寬發展規定,則讓東京的新建住房數量超過整個英國,其他很多發達國家的每年人均新增房屋數量,都遠遠超過英國和愛爾蘭等具有類似規劃制度的國家。
隨着英國大選可能在今年秋天舉行,執政保守黨和在野工黨都分別承諾改革規劃制度,其中工黨黨魁斯塔默承諾將消除規劃法例的繁文縟節,並提出每年要在英格蘭興建超過30萬套新房屋;保守黨的房屋大臣戈夫則提出要剝奪未能提出新發展計劃的地方政府的規劃權力。不過兩者過去都未曾兌現過類似承諾,例如保守黨在2019年大選時提出的建屋目標,最終就因為黨內反對而在2022年被撤回,因此英國社會對於政黨能否守住承諾都不太抱有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