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撰信悔暴力禍港 矢言重新做人貢獻國家
喬映瑜在判刑前呈上自己撰寫的兩頁求情信,剖白她反思己過所經歷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未來、對社會、對國家的承諾。她在信中說,在關押期間,警員和獄警的循循善誘下重新認識自己,讓她深切了解到過往的行為為社會、香港巿民、家人及自己帶來的傷害,她對此深感愧疚。
現年37歲的喬映瑜在香港出生,未婚,中五程度,有一兄長及姐姐,案發前是一名電話銷售員,犯本案前在香港沒有刑事紀錄。據辯方透露,喬映瑜從小與家人關係疏離,後來索性搬離。2017年,她出現抑鬱症狀向精神科醫生求醫及服藥,甚至辦理改名換姓的手續和家人切割,故「喬映瑜」並不是她原名。
喬映瑜在親筆信中說,被監禁雖然失去了人身自由,但幸運的是,在一眾警官的幫助下,讓她理解和認同用理智和平能為香港帶來發展。在內地和香港合共被關押41個月期間,香港的警員和內地獄警對她循循善誘,讓她深切了解到過往的行為對年輕人所帶來的極大影響,並令暴力升級,為社會、香港巿民、家人及自己帶來的傷害,對此深感愧疚。
她形容,2019年修例風波是其人生轉捩點,當時社會氣氛令她變得激進「變成另一個我」,直至被通緝及在內地海域被抓獲,才能重新認識自己。
國家派員探訪 表明關心港青
喬映瑜透露,她在內地被捕後的第一個除夕,國務院港澳辦及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的相關部門人員前來探訪,令她明白國家關心香港年輕人,「我也渴望中國能成為我引以為傲的祖國」,同時也讓她學會在遇上問題時,首先在自己身上查找問題癥結,這對於社會亦然,所以深信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以後也不希望暴力重現,以免社會及下一代再次付出沉重的代價。
她說,現正積極學習進修,「承諾會堅持現在已養成的進修習慣和渴求,以知識和冷靜的思維面對未來人生所遇到的問題,做一個真正為香港帶來益處的青年,好好貢獻國家和香港。」
喬映瑜說,早前由於她的紋身工作以及生活模式,未能符合家人的傳統期望,令她和家人疏離及出現抑鬱。自她被移交回港後,她和家人改善了關係,化解了誤解,重整與家人的關係。
法官陳廣池表示,被告是真心誠意地表達更生改過的信念,而不是在博取同情,畢竟被告要面對她犯案的刑責,這是社會公義和法治精神的重要一環,也是被告人生路途上一個烙印,他引用名言「一個人只要面對陽光而行,陰影永遠會掉在背後」,寄語被告痛定思痛、反思其過,不要以非黑即白的視野來看世界、看政治,希望她能在家人的支持下重新做人、貢獻社會,又相信她可以身體力行,秉持她的承諾,也希望她能「認祖歸宗」,恢復她原有的姓氏和名字。 ◆香港文匯報記者 葛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