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解惑】謙虛受益 自滿致損
《菜根譚·前集》第64條曰:
欹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故君子寧居無不居有,寧處缺不處完。
譯文
欹器因盛水滿溢而傾覆,撲滿因腹中無物而保全。因此,君子寧願處於無爭無為的地位,也不要置身有爭有奪的場所;寧可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有所欠缺,也不要過分圓滿。
註釋
(1)欹器:古代一種傾斜易覆的容器。其設計獨特,水空則器身傾斜,水平則器身中正,水滿則器身翻側,形成自動注水、倒水的效果,循環往復,可作灌溉用途。因其有「虛則傾,中則正,滿則覆」的象徵性意義,相傳魯桓公於座位右側置之以警惕自己不可驕傲自滿,此即座右銘之原型。後來,其他君王爭相效仿,惟因欹器製作不易,故漸改為在金屬器物上鑄刻銘文以代替之。詳見《荀子·宥坐》。
(2)覆:反覆,傾倒。
(3)撲滿:古代存儲零錢的一種盛器,多以陶土製成。其頂端有一窄口,錢可存入而不可出,存滿後則敲破取出,故名。撲,敲擊。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五:「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
《菜根譚》以「欹器」、「撲滿」中虛而得保全為例,說明謙虛為益的道理。
古文《尚書·大禹謨》載道,上古五帝時代,三苗爆發動亂,舜命令大禹出兵鎮壓。對峙逾月,苗民仍堅拒屈服。伯益遂提醒大禹「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並以虞舜之孝德為例,謂舜父瞽叟、繼母雖然屢次加害於舜,但他依然恭敬侍奉父母,終以至誠感動他們,令家庭關係得以改善,從而說明有德者始能感化天下之道理。結果,帝舜接納諫言,退兵自省,廣施德政,三苗便自行歸順了。同篇另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句,朱熹奉之為十六字心傳,推崇備至,對後世文士頗有影響。
「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亦在群經之首《周易》中得以傳承。《周易》以陰陽變化比擬吉凶禍患,六十四卦各象徵不同的時勢,不同的卦時、爻位的高低,均對吉凶有所影響。但《周易》第15卦〈謙〉,卦體上坤下艮,坤為地,艮為山,以高山退藏大地之下,象徵高而不踰越,故有謙卑之意。〈謙〉卦辭曰:「亨,君子有終。」《象傳》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說明謙道亨道,君子有能力而能參天地之化育,幫助大眾,有始有終地履行謙道。
綜觀爻辭,初爻至三爻曰「吉」,四爻至上爻曰「利」,是六十四卦中唯一一個六爻皆吉利的卦,說明謙虛的人,不論身處任何時代、任何地位,都會如意吉祥。
時刻保持謙卑的心
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會以其強勢壓迫別人,反會保持謙卑,退居在眾人身後,默默扶助,故《菜根譚》曰:「君子寧居無不居有,寧處缺不處完。」這種思想,最能反映在道家學說中,如《老子》第8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本章以水為喻,曉明水有柔、順、卑、不言、無為等特性,有無為不爭、順應自然的美德。上德者若能效法水的德性,以不爭之德治世,則可潤物無私,安身立命,不招怨尤。
《老子》第24章又曰:「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提醒我們做人不要太過自誇自耀、自高自大,要時刻保持謙卑的心。
順帶一提,本篇主題「謙虛」,與之相反的是「傲慢」,前者是美德,後者是劣行。傲慢者的特性,是自大自滿,總以為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勝人一籌,因而看不起別人,卻不知道學海無涯,不明白「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
《論語·泰伯》:「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孔子說,即使有周公的多才多藝,但若驕傲自大而不肯教人的毛病,其他小善也不值一看了!《老子》第9章亦曰:「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人不能去除驕傲的心,就會自招煩惱。
由此可知,中華傳統文化一向反對人驕傲;但在今天,人們動輒就說「我的驕傲」,風氣大有不同矣。
謝向榮教授(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