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幼教事】上官婉兒善學習 提升素質挑重任

◆ 上官婉兒墓誌,刻有「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字樣。 資料圖片
◆ 上官婉兒墓誌,刻有「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字樣。 資料圖片

  近日在圖書館看到心理學家菲歐娜·默登(Fiona Murden)的暢銷書籍:《大腦的鏡像學習法》,她在書中提及意大利一個神經生理學研究,研究發現獼猴額葉和頂葉皮質的鏡像神經元,並證實人類也有相同的情形,額葉是大腦的策劃者,判斷及了解我們周遭發生的事件,並作出適當的情緒和反應。

  額葉亦負責語言的表達,頂葉為處理各類感覺訊息,控制運動神經的中樞,同時也是理解語言的中心,這個發現拓寬了我們對模仿、同理心以及記憶機制的認知。

  模仿、同理心以及記憶機制是人類獨具的能力,我們在觀察中模仿,並因着情境不斷進化,與群體、社會互動,從而大大增加個體的生存機會。甚至為了生存,我們會重新定義自己。默登指出,父母、朋友、老師、親戚、上司、同事就是我們人生的借鏡,可用於自我檢視並持續塑造我們。

  書中提到模仿力,使我立刻聯想到唐代傳奇女官上官婉兒。上官婉兒原是含着金湯匙出身的千金小姐,因為她的祖父上官儀是唐高宗的宰相,本是人生勝利者的她,卻因祖父上「廢除武后」被誅,家產和人口被抄沒,迫使小小年紀的上官婉兒從小隨母親居於掖庭(也稱掖庭宮,專收宮女、奴才與犯罪官僚們的婦女家眷),為他人灑掃庭除。

  學習與模仿成就「巾幗宰相」

  進入掖庭,即是告別自由之身,永世為奴,人生從勝利跌入災難,若上官婉兒接受不了,輕則情緒失控、瘋瘋癲癲,重則自尋短見。不過,上官婉兒的額葉和頂葉應異於常人,她為了生存,必須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韜光養晦。我以一個網絡流行用語 「硬核」形容上官婉兒的母親鄭氏,為奴的生活艱苦難過,但她非但沒有放棄,甚至一直悉心教導女兒上官婉兒詩書文史,期望女兒能知書達理。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祖父上官儀的學生裴炎找到鄭氏,並建議讓上官婉兒到內府文學館讀書,鄭氏生怕女兒拋頭露面,猶豫未決。

  當時大概五歲的婉兒,明確告知母親她很想入學讀書,鄭氏見她堅定的樣子,勉強同意了。婉兒準確判斷及了解周遭發生的事件,並作出適當的情緒和反應。

  時間如白馬過隙,豆蔻之年(大概16歲)的婉兒已成為眾人皆曉的才女,女皇武則天也有聽聞,於是決定親自出題考考上官婉兒,上官婉兒每問皆中,武則天即委以重任。

  從此,武則天的詔書多出自上官婉兒之手,她官運飛騰,更參與軍國要務,因此被朝臣稱為「內舍人」,此時此刻,風光無限。

  不過,出身顯赫與成長的貧賤在上官婉兒心裏烙下極大的不安全感,鏡像神經元中的記憶機制使上官婉兒牢牢記憶着兒時的苦況。模仿、同理心以及記憶機制都出類拔萃的上官婉兒,無論是政治抱負、管理才能、宮廷心術都首屈一指,她服侍武則天十多年,不知不覺間,模仿武則天為人處事,強化了自身政治素養,成為他人眼中強大的「巾幗宰相」。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