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主動作為 下好「盛事經濟」這盤棋
立法會昨日舉行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推動盛事經濟」是其中一個重要議題。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推動「盛事經濟」、發揮香港國際城市作用,是高增值發展方向,能帶動經濟增加收入。各行各業的經營者要考慮如何將「人氣」變成「財氣」。事實上,盛事不僅可以為香港帶來遊客、刺激消費,亦契合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擦亮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招牌,為香港的高質量發展增添動力。
香港向來是區內「盛事之都」,每年有大量的文化、體育、財經、娛樂等盛事在香港舉行。特區政府將「盛事之都」升格為「盛事經濟」,有重要意義。去年初全面復常後,本港經濟復甦的力度未如預期,股市和樓市出現調整,不僅拖累民生,亦影響社會信心。在這種情況下,特區政府積極作為,以拚經濟、惠民生作為施政兩大目標,大方向完全正確。而在舉辦大型盛事方面,特區政府也確實下了不少功夫,今年1至4月便將有40多項大型活動在香港舉行。
舉辦大型國際會議、大型賽事、大型表演等活動,可以吸引全球各地的人流,既可以宣傳推廣香港,搞活氣氛,亦可以帶動旅遊、餐飲、零售、酒店等行業的發展。譬如早前有法國知名品牌在港舉辦活動,對香港對外宣傳有積極作用,接觸的人數以億計,背後的磁吸效應十分大。可以說,盛事越多,磁吸效應越大,香港就越有吸引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在國際地緣政治複雜多變下,這些年來針對香港的抹黑層出不窮,或多或少影響國際社會對香港的信心。對待這些抹黑的其中一個有效方法,就是通過舉辦盛事,讓大家來香港親身體驗,用事實說話。以亞洲金融論壇為例,全球有超過3000名代表出席,旅發局邀請其中100位嘉賓參與海陸夜景深度遊,部分嘉賓前晚乘搭「張保仔號」帆船遊覽維港,亦乘搭復古電車,享受一小時的「叮叮」,有嘉賓坦言旅程很奇妙,感受到香港的活力,也因此更喜歡香港。嘉賓的良好體驗就是對香港的最好宣傳,旅發局的做法值得其他部門效法。
「盛事經濟」的效益人所共見,競爭難以避免,香港要脫穎而出,就必須有創新思維,做好統籌協調,主動出擊,不僅要「搶人才」更要「搶盛事」。近日有立法會議員指出,有一名美國歌手僅舉辦10場演唱會,就賺了10億美元,建議香港吸引國際級歌星來港舉辦演唱會。
李家超對此作出積極回應,指出要協調機制,正思考由財政司副司長加入協助,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統籌協調申請牌照和人群管理,讓組織者感受到政府的熱心。這體現了特區政府的全局思維。「搶盛事」,還要用好民間力量,畢竟邀請國際球星、歌星等來港需要靠「人脈關係」,唯有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才能共襄盛舉。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特區政府推動「盛事經濟」,正是將自身優勢和發展形勢有效結合的很好例子,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香港在推動「盛事經濟」的同時,更要致力於推動創科等核心產業的發展。有更多高端的核心產業,再加上營商環境越來越好,就等於「栽下梧桐樹,盛事自然來」,香港也就進入了經濟發展正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