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食物與情感

  潘玉毅

  食物都有自己的地域屬性,就像同人有記憶一樣。 譬如在寧波,筍絲、雪菜是黃魚、梅魚等許多菜餚的佐料,又譬如鰻魚火鮝、黃膏熗蟹、薺菜炒年糕都常常勾起當地人味蕾的回憶。這種食物與地域的固定搭配,當下與往昔的互為呼應,在過年時表現得特別明顯。

  人們吃東西,為的不僅是飽足感,更是一種心情,以及美好的寓意。在寧波,或說在慈溪,不管貧富,年夜飯的餐桌上魚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寓意着「年年有餘」。而第一道菜叫「頭湯」,湯裏放蔬菜、線粉、筍片、肉皮、肉丸、蛋餃、鮮蝦、鵪鶉蛋等食材,無論是食物的品類也好,顏色也好,都稱得上「豐富」二字。這些原料從天南地北而來,最後盛入一個碗裏,像極了親朋好友的聚會,也難怪有人說,頭湯寄寓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和舉家團圓的期望,並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全家福」。

  有趣的是,慈溪人對於吃雞也是情有獨鍾。小時候大人們常說一句話:雞肉沒吃,便是這個年沒過。足見吃雞這件事在家鄉人心目中的地位。至於原因,我問過許多人,卻始終不得其解。不過,依照情理推斷,大致是因為以前比較窮,一年難得吃幾回肉,只有在過年時才捨得犒勞自己和家人。那為什麼是雞肉而不是豬肉、羊肉與牛肉呢? 想來,相較於牛羊豬,雞的成本更低,養起來更方便。

  碗裏的美味,是對碗外世界的一種映射。每個人的心裏,都裝着對美好明天的期許。也正因此,無論以前的年關怎樣難過,一般過年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吃一頓雞肉,煮一碗湯圓。大家吃的不只是其中的鮮鹹香甜,更是新年的盼頭。彷彿食物落肚,希望也就落到了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