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放閃」要謹慎 守護子女網上私隱

  鍾麗玲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

  社交媒體盛行,許多家長都喜歡在網絡上「放閃」,分享育兒的苦與樂、與子女相處的時光,以至子女的成就等等。驟眼看來,家長在網上分享子女日常生活自然不過,為子女成長過程中的寶貴時刻留下紀錄、與親朋戚友分享喜悅,豈會對子女造成傷害?然而家長過度「放閃」,就如同親手在子女的成長之路埋下隱憂,更可能令自己或家人成為騙徒的目標!

  「放閃」的隱憂

  家長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子女日常生活,或會無意中洩露了子女的個人資料,損害子女的私隱甚至危及其安全。由於網絡世界沒有「永遠刪除」鍵,個人資料一旦在網上公開,便覆水難收,可能被他人轉載及永久保存,或被不法之徒用作「起底」甚至盜用身份。

  過去一年,人工智能(AI)工具日漸普及,不少騙徒借助AI「換臉」、「換聲」,假扮騙案受害人的親人,向受害人索取金錢,當中亦不乏假扮成受害人子女的個案。去年1月,美國一名母親接到騙徒電話,訛稱綁架了她的15歲女兒,要求交出100萬美元贖金,電話中更傳來「女兒」的尖叫及求救聲,令母親驚慌失措。雖然及後證實是虛驚一場,但相信騙徒正正是運用了AI技術,合成出連母親也無法分辨真偽的「女兒」聲音。 若家長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大量子女的相片、影片,不法之徒就更容易獲得他們的面容與聲音等生物特徵,進而冒充子女、詐騙家長或親友。

  此外,隨着子女的成長,家長以往分享的帖文將成為子女的數碼足跡,或影響子女的升學以至就業前景。一間招聘公司在去年6月進行的調查顯示,74%受訪招聘主管表示會利用社交媒體篩選求職者,當中85%更表示或會根據網上所得的資料,取消求職者的資格。另一項調查亦指出,海外大學在審批入學申請時,會審視申請者的社交媒體專頁及其他數碼足跡。故此,家長打算在網上發布與子女有關的資訊時,應小心篩選分享內容,以免影響子女以後的升學或就業機會。

  近年來,家長「放閃」亦引發了一些家庭「內戰」、對簿公堂。2016年,一名18歲奧地利女孩起訴她的父母,稱其父母未經她同意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近500張她年幼時的照片。2020年,荷蘭一名外祖母未經女兒同意上傳外孫的照片,並拒絕按照女兒要求刪除有關照片,結果被告上法庭,其後荷蘭法庭裁定外祖母違反歐盟《通用數據保障條例》的規定,在未經父母同意的情況下處理其子女的個人資料。

  三思而後行

  家長在網上分享子女有趣的生活點滴固然可以吸引人「讚好」,但將子女的日常生活鉅細無遺地在社交平台公諸於世,或會令他們不悅或尷尬。這些資訊或會令子女遭同儕取笑,甚至欺凌。

  事實上,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逾八成受訪家長都會在社交媒體平台分享子女資訊,但同時有逾七成受訪學童希望父母不要這樣做。逾四成學童對於被家長在網上分享他們的資訊感到尷尬,更有近三成感到討厭。因此,家長在社交媒體分享子女資訊前必須先考慮清楚「放閃」對子女的影響,以照顧子女的感受。

  上述調查更發現,近三成家長在網上分享子女的相片或影片之前,從未詢問子女的意願!筆者認為,家長在網上發布任何與子女有關的資訊之前徵求他們的意見至為重要,此舉不但可以促進雙方的理解和溝通、表達對子女私隱權的尊重,更可以身作則,教育子女保護個人資料私隱的重要性。

  私隱專員公署早前出版了《Sharenting 家長「放閃」須知》單張,為家長提供了一些「放閃」的貼士,筆者在此呼籲各位家長:「『放閃』前,切記要停一停,諗一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