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IP是長線經營,最根本是懂文化」


  電視劇《繁花》已經收官,但其帶來的長尾效應仍在繼續。上海黃河路一夜之間紅遍全國,每日都是絡繹不絕的遊客;作為劇中飯店「至真園」的原型,「苔聖園」今年的年夜飯一早被預定售空;上海和平飯店更是一桌難求,其「72號英國套房」被專門命名為「英國繁花套房」,一晚價格飆升至18888元人民幣。

  從文學到影視,再到如今對於文旅行業和實體經濟的推動,「繁花」IP(Intellectual Property)是如何深度開發的?其過程對於香港IP的發掘又能提供哪些啟示?有業內人士認為:「香港本身城市都是IP。但是做IP是一個長線的經營,背後有很多商業的東西,最根本是要懂文化。」\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

  表面上看,《繁花》同近年內地許多IP開發的方式一樣,是先由一個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或者流行小說開始,進行影視化改編。而作為21世紀上海文學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說《繁花》對上海市井栩栩如生的描繪和其中形形色色人物,使得其文本本身具備極大的開發空間。正如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胡恩威在接受《大公報》採訪時所說,「《繁花》首先是一個很有深度、很有厚度的文學作品,它不是一個普通的文學小說,裏面有很多金老師(金宇澄)對上海的親身體會和觀察,內容很豐富,拿到了茅盾文學獎。」

  小說話劇電視劇互相借力

  但相比於這些年層出不窮的IP改編電影電視,《繁花》的IP開發顯然更加有層次、有深度,也更加有遠見。2017年,上海推出文創「50條」政策,從產業領域、實施路徑、政策支撐等方面入手,旨在不斷提升文創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作為上海文學標誌性作品的《繁花》,2018年率先推出話劇版,叫好又叫座,尤其在上海本地受到熱捧,話劇《繁花》導演馬俊豐在去年初接受《大公報》採訪曾提到,當時《繁花》已經演出近60場,每場大概1200名觀眾,乘在一起便是約7萬人次,對於話劇作品而言已經是非常可觀的觀眾數量。而後話劇《繁花》推出第二季,繼續受到熱捧,影響力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上海評彈團的《高博文說繁花》也在各地演出,《繁花》作者金宇澄不定期舉辦自己的個人展覽,展出包括《繁花》插圖手稿等作品,不斷豐富《繁花》的文化內涵。到王家衛劇集版《繁花》播出之時,「繁花」已經是一個口碑高、知名度廣、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影響力巨大的IP了。

  《繁花》2021年正式開機,相關網站顯示,王家衛的澤東事務所有限公司自2019年起開始已經申請註冊「繁花」相關商標上百枚, 包含全部45個國際分類,包括「繁花」「汪小姐」「不響」等。可見創作者們亦深諳「繁花」這個IP的潛力之大。最終王家衛三年磨一劍,劇集在網絡和電視台雙雙熱播,小說、話劇和劇集之間互相借力,小說再度回到暢銷書榜單前列,本身票房就一直不錯的話劇《繁花》變得一票難求,「繁花」IP再上一層樓。

  市民參與引發線下文旅熱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繁花」IP開發的產業鏈延伸至實體,餐飲紛紛借力營銷,帶動了上海的文旅產業。

  劇中美食如排骨年糕在外賣平台搜索量增長近7倍,苔聖園、上海和平飯店都成為熱門打卡點。在胡恩威看來,上海市民在今次《繁花》熱播中展現出的IP思維和營商的理念,形成了IP最重要的組合。有政策支持,有市民參與,有作品支撐,《繁花》引發線下文旅熱,但對於《繁花》IP的開發並沒有到此為止。上海電影集團近來宣布啟動「海派盛宴計劃」,致力於一系列海派IP的整合開發。如果能夠成功,其背後「上海文化」這個更大的IP無疑將與「繁花」形成新的借力。

  IP背後需要不同人才

  近年特區政府多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發展IP相關的內容,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所長馮應謙提到,當前香港IP發展面臨諸多問題,他談到目前香港創作小說等文學作品的人很少,行業收入低,新的IP遲遲難以出現。另一方面,馮應謙說,過去大家常常認為IP就是迪士尼樂園,「但是其實社區中也有很多IP可以開發的空間,就是要慢慢培養意識。」如今次《繁花》對餐飲行業的助力,「香港其實也有一些舊的酒家、茶樓,但是大家沒有想到要回到這些地方去拍戲。大家的概念不同,覺得店裏就是做生意的,沒有IP這個意識。」

  胡恩威直言,當前香港對於知識產權的認知還是30年前的觀念,「香港有很多寶藏,李小龍、張國榮都可以做成IP,香港本身城市都是IP。但是做IP是一個長線的經營,背後有很多商業的東西,最根本是要懂文化。」他認為,「香港很大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的藝術教育教的都是創作,但是做文化和IP背後需要很多不同的人才。」「我們現在需要文化想像力,文化好奇心,文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