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發展才是環保的出路


  垃圾徵費措施猶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出現了各界始料未及的震動。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在立法會小組委員會上的解釋,依然面對多名議員的質疑。環保概念出現僅短短數十年,環保理由已有千百種,最終究竟是為了保護人還是僅為保護環境,並不容易分得清楚。較為「和稀泥」的說法,是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而在眾多選項中選取當前認定「對環境好」(即使未來被認定是大錯特錯)的選擇。

  我國於2018年正式實施環保稅。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解讀,開徵環保稅,主要目的不是取得財政收入,而是使排污單位承擔必要的污染治理與環境損害修復成本,透過「多排多繳、少排少繳、不排不繳」的稅制設計,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稅務總局指出,我國於1979年開始排污收費試點,透過收費促使企業加強環境治理,但在執法中存在實際問題。稅務總局強調,繳納環保稅的排污主體是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排放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居民個人是不需要繳納」。

  此一做法,對居民生活廢棄物採取集中焚化和掩埋等科學化處理,效果顯著,環保和經濟及社會發展齊頭並進,有目共睹。內地環保科技飛速發展,遠超很多人的想像。例如很多市民對垃圾焚化的印象仍停留在飛灰四揚,但實際上內地的設施已經可以做到無煙無味無水,不但不會排出二噁英,還可以發電,底渣還可以循環再用。而且科學還在發展,未來設施只會對環境更加友善,更加惠民便民。

  事實上,「對環境好」的觀點並非永遠正確,例如對破壞臭氧層元兇的說法一變再變。現在的一些做法,例如本港現在對電器棄置收費缺乏研究,在注重環保的同時會否帶來社會副作用,會否窒礙基層家庭嘗試新電子產品的意慾,阻礙社會競爭力仍不得而知。垃圾徵費是為了減少生活垃圾對環境的傷害,政府可有考慮內地模式作為替代方案?

  唯有推進科技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才是環保的真正出路。科技可以提供過去無法想像的解決方案,例如清潔能源、環境監測系統和新式垃圾焚化爐等。經濟發展為科技提供支持,環保事業方可持續。提高市民的生活便利,才能帶動人們為環保作出改變。說到底,環保的目的並非要人們回到原始生活方式,而是要盡情享受文明發展帶來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