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視窗:梅蘭芳的時裝新戲(下)

  自1914年至1918年,梅蘭芳排演了5齣時裝新戲,分別是《孽海波瀾》(1914年)、《宦海潮》(1915年)、《鄧霞姑》(1915年)、《一縷麻》(1916年)和《童女斬蛇》(1918年)。

  5齣時裝新戲裏,《孽海波瀾》、《宦海潮》、《一縷麻》均根據清末民初的實事改編創作,《鄧霞姑》和《童女斬蛇》雖然取材於古代小說,但在改編過程中分別突出了婚姻自主和反對愚昧的時代訴求,因此現實性是其首要特色。這5齣作品從不同角度表現和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孽海波瀾》暴露了當時娼妓制度的黑暗;《宦海潮》反映了當時官場的腐敗和人心的兇殘;《鄧霞姑》宣揚了受封建禮教束縛的女子爭取婚姻自由、自身幸福的時代觀念;《一縷麻》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包辦婚姻的罪惡;《童女斬蛇》則是為了破除迷信、傳播科學。從題材上看,梅蘭芳的時裝新戲基本涵蓋了當時社會的各個層面,既反映了城市生活又揭露了農村現象;鞭撻的對象既有黑心的官員、無良的地痞無賴和農村的「道姑」,也有愚昧不開明的父母。

  對這5齣時裝新戲的評價,學術界褒貶不一。褒之者,多稱讚梅蘭芳改革京戲的銳意精神;貶之者,則認為梅蘭芳違背了傳統京戲的表演原則,是對京劇傳統的顛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5齣時裝新戲在當時受到了觀眾的歡迎。戲曲理論家張厚載曾記載:「……天樂園以梅蘭芳為台柱子,常排演新戲,如《孽海波瀾》之類,極能叫座」、「《童女斬蛇》劇……梅郎特演於吉祥園,是日賣座甚佳,余入場時,座客已頗盛。」五四運動領袖之一傅斯年曾親眼目睹1918年《一縷麻》演出時的盛況:「我有一天在三慶園聽梅蘭芳的《一縷麻》幾乎擠壞了,出來見大柵欄一帶,人山人海,交通斷絕了,便高興得了不得。」《鄧霞姑》這齣戲,除梅蘭芳之外,陸素娟、言慧珠、金少梅、毛世來等旦角藝人都曾演出過。

  這5齣時裝新戲雖受觀眾歡迎,梅蘭芳的兒子梅葆玖卻認為是失敗的改革。在《梅葆玖談父親梅蘭芳:對京劇的改革有成功,也有失敗》一文裏,梅葆玖說:「我父親成功的同時,也有過不當的嘗試,比如他的時裝戲,當時他20多歲,演《鄧霞姑》、《一縷麻》、《童女斬蛇》。那時候都沒有水袖,後來演這個戲唱慢板時手沒法兒放,身段也用不上,後來他就沒有再演當時的時裝戲。」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