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女書》

◆首席舞蹈員華琪鈺在舞段「她」的獨舞。  攝影:Worldwide Dancer Project  香港舞蹈團供圖
◆首席舞蹈員華琪鈺在舞段「她」的獨舞。 攝影:Worldwide Dancer Project  香港舞蹈團供圖

◆「她」   攝影:Worldwide Dancer Project   香港舞蹈團供圖
◆「她」 攝影:Worldwide Dancer Project 香港舞蹈團供圖

  當年看香港著名編舞家黎海寧的《女書》,關於女性的處境與遭遇,感受最深,16年後由排練看到正式演出,讓我看到作品更多不同的面向,而香港舞蹈團的舞者,又帶出與首演時城市當代舞蹈團不一樣的質感。

   黎海寧的《女書》,由四百多年前湖南省江永縣一帶婦女間獨特的文字引發靈感——當年在男權至上的社會中,她們為了所思所想不被發現,發展了一套女性間的私密語言。黎海寧在這點上延伸,旁及母女和女性情誼,再剖析男女間的權力關係,下至當代女性面對的性別枷鎖,展現的不是一時一地的某種思緒,而是貫串古今中外的女性,甚或藝術家靈魂的剖析。

  舞台上的文字,由當年的女書一下轉到當代的香港作家西西及黃碧雲作品的引文。關於女書的歌曲唱辭直截了當地說明女書的由來與內容,講述她們悲慘的生活,然而引用的黃碧雲與西西文字則在於自省,當中包括創作上如敘述與空間本身的限制,又或者對於肉體消亡的審視。是黎海寧藉着兩位女性的文字書寫藝術家面對的困惑或掙扎的剖析。

  作品共分十四章節,以個人或多數的代名詞「我」、「妳」、「你」、「她」、「他」、「我們」、「她們」等字詞的組合為章目。由紅巾、摺扇代表的古代故事開始,至當代的高跟鞋、長裙晚裝、西裝皮鞋的女性型態,黎海寧利用群舞、小組、雙人舞及獨舞等不同組合,將女性面對的掙扎及困惑,以至最終尋求自由的解放,一一呈現出來。開始時以紙扇、紅巾為道具,由第一段的「她們」讓舞者逐一亮相,跟着的「我們」有很動人的雙人舞:坐在櫈上的華琪鈺與跪坐在地上的戴詠津,叫人想到母親身教女兒如何面對婚後的環境,「她/她們」一段,一塊紅巾配以舞者傾注感情的動作,將婚嫁以至生兒的痛苦細緻地展示出來。「我」的黃聞捷獨舞,叫人感到當時女性的絕望與掙扎。

  轉到現代場景,以為男女關係有變?加入了男舞者的「她」,觀眾看到七對舞者由起初的甜甜蜜蜜逐漸變成男的在操控女伴,再到唐志文教導何知琳、藍彥怡及陳曉玲如何跳出性感撩人的舞步,配以《She》及《She's a Lady》兩首流行情歌,更叫人感受到女性如何被物化及模塑成男性眼中的完美形象。其後「我/他」一段則是女性追求男性的認可,最終變成穿上西裝的「她們」。黎海寧巧妙地利用流行曲來呈現男性和女性自身眼中的女性形象,最後擺脫這固有觀念。女舞者一個個狠狠地脫下西裝,走上自主的道路。何泳濘在「她/我」一段的獨舞將這意象鮮明地呈現出來,看得人十分痛快!

  尾聲個人覺得是作品最重要的部分,在一堆用作書寫的紙張中,各位女舞者以自己的身體與動作書寫自己的慾望、希望及情懷。這也是演出中唯一與首演不同的段落,除了華琪鈺及黃聞捷的部分,其餘五位舞者演出的動作及情緒都是出自其心,也就是這部分尋找自由題旨的最佳演繹。

  雖然這次重演,舞者主要是重現當年定下的動作,但由於跳的人不同,帶出了不同的感覺,香港舞蹈團的舞者以中國舞為主,但在演繹現代舞和拉丁舞步時,也能展示所需的動作質感。而在幾段表現情緒的段落中,舞者掌握細緻,上面提及的段落之外,「她」中的何知琳,「我/他」中的藍彥怡,以及「我/你」的黃聞捷及王志昇,和最後將紙張(文字)吃掉的華琪鈺,更看得人動容。

  由於是以女性為主題,這次演出女舞者表現的機會較多,也較突出。香港舞蹈團與西九文化區合作,三年內先後重演黎海寧兩部經典——《九歌》及《女書》,前者氣魄恢宏,後者情思細膩,各有特色,讓人感受到黎海寧編舞的多元面向。而且,既讓年輕舞迷可以一睹經典,讓看舞多年的舞迷可以重溫舞作,又可以讓新一輩的舞者嘗試演繹經典,加深舞蹈的經驗,實屬難得。 ◆文:聞一浩